•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贛江觀瀾:一片瓷如何牽動兩岸情緣?

2024-10-24 14:5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景德鎮10月24日電 題:贛江觀瀾:一片瓷如何牽動兩岸情緣?

  作者 朱瑩

  從事了大半輩子陶瓷業,兩鬢霜白的“老瓷人”卓柏成在景德鎮參訪數日後説,“這裡對鶯歌很有借鑒意義”。

  位於臺灣西部縱貫鐵路線上的鶯歌,被譽為“臺灣景德鎮”。數十名臺灣陶瓷藝術家、臺灣青年近日參加2024海峽兩岸(景德鎮)陶瓷文化交流活動暨海峽兩岸陶瓷藝術家作品展。從瓷出發,景德鎮與近千公里外的鶯歌只有“一片瓷的距離”。

  “臺灣景德鎮”

  文獻記載,早在清朝嘉慶年間,泉州吳姓人士來臺,發現鶯歌一帶盛産黏土,遂開窯制陶。鶯歌製作陶瓷的歷史已有200多年。

  卓柏成是土生土長的鶯歌人,20世紀80年代初,他開辦了一家制瓷公司。當時,恰逢黃金時期:鶯歌窯廠林立,當地五分之三的勞力加入陶瓷行業,瓷品外銷歐美、東南亞,訂單雪片般紛至,“那時候只要肯幹,就能掙錢”。

  幾十年間,受外部環境及新派技藝的衝擊,鶯歌傳統陶瓷産業日漸式微。“瓷鋪、工廠,從最盛時的數百家衰減至當下的幾十家,陶瓷産量幾乎縮減90%。”卓柏成回憶。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卷峰巒在景德”,景德鎮的圈圈年輪,皆因瓷而生。在鶯歌陶瓷博物館駐村藝術家何家妘看來,景德鎮與鶯歌有相似之處。

  此前,在傳統産品式微、銷售渠道落後、市場低價混戰、民營企業出國展銷困局的系統性紊亂之下,景德鎮陶瓷産業也一度江河日下。

  “距離我第一次來景德鎮過去了12年,這裡的發展令我瞠目結舌,陶瓷廠靠什麼煥發新生?年輕人為何愛上‘景漂’?怎樣接住人氣?”何家妘認為,工業老城景德鎮的突圍路徑對鶯歌有借鑒意義。

  探尋文化根脈

  看發展、找靈感、尋文脈。連日來,臺灣陶瓷藝術家、臺灣青年漫步于景德鎮街頭巷陌,“三洲四碼頭、四山八塢、九條半街、十八條巷、一百零八條里弄”,一處處文化遺存講述著瓷都變遷故事。

  通過社交平臺“小紅書”,臺青柚子(化名)對景德鎮頂流“無語菩薩”慕名已久,她終於來到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一睹真容,興奮合影並購入文創産品。

  夜遊陶溪川文創街區,臺灣藝術家沉浸式感受景德鎮“淘”瓷之樂。“大家都很興奮,當晚回酒店後,我們幾個人坐在酒店大堂,把購買的陶瓷放在桌子上,逐一評比分析,一直到晚上12點多。”何家妘説。

  同樣來自鶯歌的陶瓷藝術家曾祥軒早在去年就把作品帶到景德鎮“趕秋集”,他告訴記者,臺灣很多年輕的陶瓷從業者面臨填飽肚子的問題,“在鶯歌,下午六點後街上就看不到什麼遊客了。陶溪川這樣的空間就很好,讓年輕人有銷售和展示作品的平臺。”

  卓柏成把陶瓷發展階段分為手造、製造、創造、智造、AI智慧聯合創造五個階段。在2024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上,卓柏成看到瓷刻藝術“牽手”AI技術,創作出瓷板畫,直呼震驚,“我本以為大陸目前處在智造階段,沒想到已經在第五階段了。”

  常來常往常新

  “兩岸陶瓷各有韆鞦,大陸有廣闊的市場,陶瓷作品通常有歷史文化底蘊,臺灣陶瓷作品有創意,兩岸緊緊擁抱、坦誠合作能發展得更好。”曾祥軒説。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在臺灣藝術家馮瑞倫看來,臺灣與大陸共用同樣的文化根基,臺灣的陶瓷藝術同樣傳承了這片土地上厚重的歷史與文化,“陶瓷藝術家的交流,不僅是藝術創作的切磋,更是兩岸同源文化的深度互動與碰撞。”

  何家妘決定把景德鎮的發展見聞告知當地官員,為鶯歌破局提供新範式。她期待兩岸陶瓷藝術以後有更密集、長期性的交流,也希望臺灣年輕陶瓷從業者多來大陸交流學習、發展創業。

  近年來,景德鎮依託“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和“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景德鎮市陶溪川文創街區平臺,擴大對臺工作“朋友圈”。採訪過程中,不少臺灣陶瓷藝術家表示有意願來大陸發展,期待暢通兩岸往來銷售渠道。

  長期與臺灣陶瓷藝術家打交道的景德鎮“十大瓷廠”陶瓷博物館館長李勝利告訴記者,他計劃打造一個兩岸交流的平臺,匯集兩岸優秀陶瓷藝術家作品,展銷一體、推介交流,“很多臺灣藝術家都對這個方案感興趣,希望項目儘快落地。”

  中共景德鎮市委常委吳財鋒表示,景德鎮市將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推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為兩岸同胞提供更多相互了解、增進友誼的機會。

  在兩岸陶瓷文化交流筆會上,兩岸藝術家現場共同創作。臺灣書畫家馮憲民為作品題字:盛世花開又長青,正是兩岸團圓時。(完)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