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傳承“兩路”精神】兩岸青年重溫川藏公路燃情築路史:雪域高原上的精神之花永不敗

2024-10-22 14: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1日,由40余位兩岸媒體記者、自媒體人組成的採訪團來到川藏公路博物館,重溫川藏公路燃情築路史。(台灣網記者 李寧 攝)

  台灣網雅安10月22日訊(記者 李寧)“為修築川藏公路,有3000多名軍民犧牲,相當於每一公里路都有一至兩位英烈守護。”講解員的話如一塊重石,猛地壓在兩岸媒體人心中。

  10月21日,以“尋美川藏線”為主題的第五季“掌上蜀show”兩岸新媒體體驗採訪活動在雅安啟動。在踏上318川藏線探尋極致美景之前,由40余位兩岸媒體記者、自媒體人組成的採訪團首先來到川藏公路博物館,重溫天險之路修築的燃情歲月,感悟“兩路”精神雋永內涵。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週年。70年前,十多萬築路大軍頂著環境極其艱險、工程極其艱巨、生活極其艱苦、施工極其艱難的惡劣條件,咬著“把公路修到西藏去”的堅定信念,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在雪域高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4年多的時間,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世界奇跡,並孕育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博物館中的一張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懸崖峭壁間,戰士們身綁麻繩,腳踩雲梯,掄錘鑿石……

  “當年物資匱乏,沒有替換物品,麻繩使用過久會被割破,一旦麻繩斷裂,一個班的戰士就全部墜落崖底,粉身碎骨,成為烈士。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講解員的一席話讓大家紛紛陷入思索。

川藏公路博物館內展出的圖片。(台灣網記者 李寧 攝)

  “這是一條由血和肉鑄成的逐夢之路,讓更多的人、物資可以進出,精神令人敬佩。”來自阿里山的姑娘、臺灣青年博主吳冠穎在參觀後發出如此感慨。她希望,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不只是單純地體驗美景,而是用心感受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用雙眼與雙腳感受這份偉大。

  來自臺灣的徐銘鴻亦是第一次了解到“兩路”精神,這場參觀同樣給他帶來很大觸動。“原來‘兩路’精神是代表我們不畏艱難,只為目標一路前行,它包含了勇氣、毅力、犧牲以及團結、合作、互助等等精神,蠻振奮我的。”平時喜歡挑戰自我的他,表示這些品質正是自己日常所需。

  曾經面對港珠澳大橋驚嘆“超級工程”的徐銘鴻,也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中國很多不可思議的建設,都是通過‘兩路’精神延續下去的。”參觀結束後,他送給自己一句話: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川藏公路博物館內展出的圖片。(台灣網記者 李寧 攝)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70年前,十多萬築路人用血汗在雪域高原孕育出“兩路”精神之花;今天,新時代的中國人沒有忘卻昔日艱苦歲月,而是立志接好接穩接力棒,讓“兩路”精神之花持久綻放。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建設管理處幹部陳躍告訴記者,為加速川藏地區交通建設的發展,四川當前建設了一批“世界級超級工程”,包括已建成的雅康高速、汶川至馬爾康高速,以及正在修建的康定至新都橋高速,下一步還要建設直達西藏的川藏高速。

  “世界級超級工程”有何特殊之處?以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來説,主橋1100米,耗資10億元,相當於一米耗資100萬。“這對當時修建川藏公路的老同志來説,是不敢想的,國家花了這麼大力氣來修,從經濟上看不划算,但為了人民的幸福、區域的發展,我們認為是非常值得的。”陳躍説。

  事實也證明,這是一項修到群眾心坎兒裏的惠民工程。2019年,雅康高速全線通車,據統計,通車後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旅遊人數以20%—30%的速度逐年增長。

  “人去得多了,群眾賺錢的路徑就多了,開飯店的、開賓館的,生意紛紛來了!早上還在山上採的松茸,下午就送出去了!稀有資源被送出來,傳統風土人情走出來,大家的荷包鼓起來了!” 陳躍開心地説。

  今年81歲的曹洪基老人,曾于1964年參與在甘洛縣烏斯河區的皇(木)越(西)公路改建工作。人生走過大半,回憶過往,修路已是他人生中無法忘卻的一段記憶。他仍記得,那時候每完成一段工程後,大家都要慶祝一下,非常有成就感。“當年路上灰塵大得很,通過大家的努力,現在已換成瀝青路面。交通發達了,前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説起修路給鄉親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作為一名老修路工人,曹洪基充滿了自豪。

  時光荏苒七十載,“兩路”精神代代傳。如今,曹洪基的兒子、孫子也紛紛加入了築路工作,成為了“路二代”“路三代”。談及對後輩們的期望,老人説,“希望孩子們好好工作,圓滿完成國家交代的任務。”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