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書畫藝術工作者北京行:在歷史洪流中找靈感

2024-09-26 08:2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9月25日電 (記者 朱賀)“從甲骨文到書法再到篆刻,中華文化貫穿行程,我看到了更壯闊的歷史洪流,是對從前所學知識的復習和更正,也産生新的體悟和見解。”談及即將結束的大陸行,臺灣藝術工作者羅慕恩25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感慨。

  23日至26日,37位臺灣書畫藝術工作者受全國臺聯之邀走進北京,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版本館,漫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與大陸書畫界人士交流、切磋。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看“古代中國陳列”,羅慕恩説,不管經過多少年,涵養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始終不變,反而愈加深遠。臺灣畫家劉婉如則拿起手機不停拍攝,直言“根本看不夠”。

  “這個‘冰箱’可不簡單,夏日可製冷,冬日能溫酒。”細細端詳出土于著名的曾侯乙墓、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青銅冰鑒,劉婉如認為,這件酒器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結構別具匠心,紋飾繁複精美。另一件吸引她目光的,是東漢的擊鼓説唱陶俑。陶俑舉槌欲擊,笑意盈盈,姿態生動,劉婉如稱讚其頗具神韻,帶來不少創作靈感。

  劉婉如自幼對繪畫感興趣,擅長花鳥。日前在北京舉行的兩岸書畫藝術交流筆會上,她所作《鵲喜富貴》受到兩岸同道好評。畫中幾簇牡丹爭相怒放,兩隻臺灣藍鵲佇立枝頭,交相輝映。她希望借畫作傳遞兩岸同源的意涵。

  來自嘉義的林姿吟練習書法有30餘年,鍾情小篆,此行在博物館和古跡見到不少書法作品,有的靈動飄逸,有的莊重典雅,給她帶來書寫運筆的啟發。她認為,寫字是與古人對話的方式,臨帖時常能體會古人彼時的所見所感,“就像王羲之所言,‘遊目騁懷’,‘信可樂也’”。

  “書畫家們常年浸潤于筆墨書香,他們更理解中華文化的深邃。”活動發起人之一、臺灣中華文化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巫倩怡説,此行牽動了臺灣藝術界人士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期待將目之所及化作養分,揮灑出更精彩的作品。(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