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旗裝、學滿語 臺灣少數民族同胞領略滿族民俗
中新社瀋陽8月5日電 題:穿旗裝、學滿語 臺灣少數民族同胞領略滿族民俗
作者 張楊彬
臺青徐靖琪拿起一件水紅色琵琶襟坎肩,這是她第一次嘗試傳統服飾,複雜的襟形與盤扣令她有些為難。研究一番後,她穿戴整齊、坐進婚轎,請朋友為自己拍照。
換上滿族服裝打卡合影的,還有徐靖琪的二十余位同行者,他們來自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參訪團,其中包含阿美、排灣、泰雅、賽德克、布農等族群人士。4日走進瀋陽市福陵滿族民俗博物館,參訪團成員對其中展陳十分好奇。
“之前在短視頻中看到大陸年輕人扮成格格在古建前拍照,漂亮又有趣。”第一次來到大陸,徐靖琪將此行看作一次文化體驗之旅。“不少在書上看到的知識變成眼前的現實,比如東北的炕,這種感覺很奇妙。”
福陵滿族民俗博物館位於瀋陽市福陵社區,是一座建在居民家門口的社區博物館,集中展現了滿族的起源、服飾、婚俗、藝術、建築等。社區負責人介紹,福陵社區居住著漢族、滿族、回族、錫伯族等民族的居民,館中收藏的《福陵覺爾察氏譜書》、那氏家譜、悠車等藏品都來自社區居民的捐贈。
來自臺中的尹芷妍是大陸古裝劇的“粉絲”。“像《甄嬛傳》《雍正王朝》《延禧攻略》,我都看過很多遍。”她細數記憶中的精彩情節,劇中的華美服飾和特色禮儀令她印象深刻。
尹芷妍駐足在“索羅桿”前,這是滿族傳統民居的特色——院子的東南方立有祭祀用的“索羅桿”,又稱“神桿”,上立烏鴉,向人們講述著烏鴉救主的故事。“在博物館中,我看到許多普通滿族家庭的裝潢陳列,從影視劇中走進現實,我進一步認識了這個古老的民族。”
“波棱蓋兒”“老疙瘩”“麻溜地”......臺青黃品文向朋友們秀著新學的東北方言。在參觀滿族俚語展示區之前,他也沒有想到,如今的東北方言中保存了不少滿語詞彙。
作為歷史愛好者,黃品文對清朝正史頗有了解。“除卻王侯將相的歷史風雲,普通民眾的故事也令人動容。”他提到,在社區建博物館的形式令其眼前一亮,“博物館中的很多藏品來自居民捐贈,這不僅是展現滿族文化的一扇窗口,也凝結著當地居民的鄉愁,把過去記錄、傳承下來。”
當天的參觀講解由漢族、滿族小朋友組成的“講解小隊”負責。“孩子們對自己當地的文化這麼了解,我很欽佩他們。”臺中市和平區白冷小學校長張玲娟與孩子家長互留了聯繫方式,並約定有機會要到白冷小學做客。“我希望兩岸不同民族的同學能一起交流互動、載歌載舞,我想那會是一個特別美好的畫面。”
據介紹,本次活動由全國臺聯聯絡部指導,遼寧省臺聯主辦,瀋陽市臺聯等相關部門承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