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站在這片土地上才能看得真切”

2024-06-28 10:2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交流團團員們在青州市邵莊鎮王家輦村合影留念。

  “這些歷史在臺灣課堂上學到過,但只有站在這片土地上才能看得真切,感受到宏偉壯大,體會到歷史的聯結。”參觀位於山東省青州市范公亭公園的李清照紀念祠時,祖籍山東的臺灣大學生臧泳榮情不自禁地感嘆。

  6月21日到25日,臧泳榮和20余名臺灣大學生一起參加“古韻青州”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活動,走進青州、濰坊、高密、青島等地,在古跡、老街、博物館尋找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蹤古韻,去村裏見證大陸鄉村全面振興的最新成果,在知名企業體驗高科技和現代化,與當地高校師生交流互動、分享心得、收穫友誼。

  領略非遺魅力

  “大禹治水分九州,青州素有‘海岱明珠’‘信美東方第一州’的美譽,有12年國都、1065年省級政治中心、1606年郡府治、2200多年縣治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古韻青州”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啟動儀式上,青州市委副書記蔣建新這樣介紹青州。

  青州是縣級市,青州市博物館卻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其原因正在於青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從石器時代的陶罐到明清書畫作品,交流團團員們在一件件文物中看到了青州的歷史發展脈絡。龍興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讓團員們認識了“青州微笑”;明代趙秉忠狀元卷作為大陸現存唯一的殿試狀元卷,引得團員們爭相圍觀,打卡留念。

  追尋范仲淹、歐陽修、李清照等文學大家留下的足跡,在青州古城穿街過巷,在偶園見識中式園林的“康熙風格”後,團員們走進馮家巷文化街區的非遺工作室,欣賞漆器、面塑、編繩、琉璃鐫刻、皮雕、花邊大套等非遺作品。

  馮家巷的非遺課堂對市民和遊客免費開放,團員們也趁機上了一堂體驗課。在青州滿族手工皮藝皮雕非遺傳承人寇曉梅的指導下,縫製出可愛的小馬挂件;用粗細不同的砂紙反覆水磨漆器珠子後,團員們才知道漆器變化無方的瑰麗色澤從何而來。“能體驗到非遺,真棒!”臺生陳相汝説,“想對沒來過的臺灣同學説,這裡有歷史古跡,還有非遺手作,非常有趣,真的要來!”

  綻放友誼之花

  在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團員們見識了大陸高等職業院校新穎的教學方式。建築系學生為團員們演示了裝配式建築施工。他們指揮吊機移動一塊墻體,將墻上孔洞對準地面豎起的鋼筋,如搭積木般將兩者拼在一起,並用粗壯的鋼制支架固定。“這是大陸現在比較常見的新型建築方式,效率比過去高很多。”該學院老師説。

  在學院的花卉研究中心,團員們看到面積達萬餘平方米的恒溫大棚用物聯網技術調節溫度、光照和濕度;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在玻璃房對著顯微鏡提取植物組織進行擴繁,培育新品種。工作人員介紹,棚中早期一些蝴蝶蘭品種正是來自臺灣,而近年來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眾多新品。團員們了解到,青州還是花木之鄉,盆栽花佔據全國半壁市場。

  “一碗麵 兩岸情”聯誼活動上,兩岸師生圍著食堂的餐桌包餃子。一名大陸女生拿起話筒獻唱周傑倫的《青花瓷》,兩岸年輕人的距離瞬間拉近。一起吃著自己包的餃子和食堂提供的涼麵,兩岸學生很快成了“自來熟”,男生熱烈討論起音樂和足球,幾名女生手拉手去買奶茶。

  此情此景,讓在場兩岸師生感慨:“兩岸學生交流真的很有意義,很有必要。”

  體驗發展速度

  青州市邵莊鎮王家輦村,相傳因戰國時齊王遊黑山在此駐車而得名。團員們走進村子,眼前是一座座朱紅大門的整齊院落,一面面白墻上畫著田忌賽馬、齊王射峱等典故,巷口標著“孫臏巷”“田橫巷”等名稱,濃濃戰國文化味撲面而來。

  在村裏“稷下書房”,非遺傳承人杜吉河正帶著弟子雕制紅絲石硯,一方方硯臺色澤紅潤,帶著黃色絲狀紋理。這種在唐宋就負有盛名的古硯工藝,每年為王家輦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得名于齊國“稷下學宮”的“稷下書房”,其空間設計卻頗具現代感,裏面的圖書由當地政府配備並定期更新,供村裏孩子免費閱讀,帶來的是深遠的文化效益。

  “隨處可見的鄉村發展成果,讓我印象深刻。”臺生薛子翰説,他在南京上過學,曾當過臺灣青年交流團團長,每次跟臺灣的“首來族”一起來大陸,看到他們臉上驚訝的表情,就會覺得很自豪。

  在濰坊市高新區,團員們在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展廳中見識了該公司研發生産的各種精密零組件、科技産品和高端音箱。得知歌爾佔據全球中高端虛擬現實頭戴螢幕80%的市場份額、丹麥知名音響品牌丹拿早在2014年就被歌爾收購,有臺生表示“真的被震驚到了”。

  第一次來大陸的臺灣女生柯鳳有説:“沒想到大陸發展速度這麼快。”她最喜歡青州的古城,濰坊的大馬路那麼寬,也讓她印象深刻,歌爾已經把一些“想像中的東西”做成了産品,“真的很酷!”她期待自己這個“首來族”下次變成“再來族”,去大陸其他地方收穫更多驚喜。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