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通訊:東莞臺商二代創業記

2024-06-11 08:5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東莞6月7日電 題:東莞臺商二代創業記

  作者 張楊彬 王慶然

  一根紡織纖維如何變成手機挂繩?“90後”臺青陳睿彥大概沒有父親懂。但如果問一根手機挂繩如何銷往世界?陳睿彥談起來可就滔滔不絕。

  陳睿彥的父母在1991年從臺中赴東莞開設紡織品加工廠。中學就讀于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的陳睿彥讀完大學後又回到這裡,協助父母打理企業。

  “傳統産業如果不轉型,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大。”他認識到,如果工廠只做紡織品代加工,或許將很快陷入令人疲於應付的價格戰。

  去年底,陳睿彥正式創立自己的品牌,專營手機挂繩等織帶品,他稱之為“一次小嘗試”。“做工廠與做品牌是兩回事,工廠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個訂單的利潤空間,但是建構品牌的開始階段很難用投入産出衡量。”

  依靠自有工廠生産線優勢,加上在電商和社交平臺有針對性地投放品宣內容,陳睿彥的“小嘗試”逐漸成熟起來,吸引了來自香港、臺灣等地區的客戶。他計劃品牌未來將向定制化、多品類發展。

  相較于三四十年前,大陸的許多産業結構和樣態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臺企難免在發展中遇到瓶頸,而更多的臺商二代,在“轉移”或“轉型”中選擇後者。

  臺青李國誠“登陸”已有12年。在“接棒”父親的機械廠後,他積極嘗試開發智慧化軟體,用於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過去當客人的設備出了故障,我們要到現場檢修才知道原因,再做下一次備件準備。後來我想是否能在故障發生的第一時間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去一趟就能解決。”從設備物流數據傳輸到工業生産管理系統,李國誠説,如今不僅故障處理的效率更高,用戶還可以隨時線上查看生産數據、生産狀況,便於作出經營判斷。

  除了陳睿彥、李國誠等在父輩企業相關領域創業的臺商二代,還有一些臺青選擇在新賽道闖出一番天地。

  臺青歐政韋就決定做點不一樣的。父輩經營五金行業,他則因由一次帶孩子看病的經歷,開始進入涉臺醫療領域。

  “20多年前,為方便臺灣鄉親看病,東莞、深圳的一些臺商自發建立了專門的臺灣醫生門診,聘請島內醫生駐診。”歐政韋介紹,這種服務體系在保健預防、老年照護等方面比較成熟,通過搭建線上線下聯動的平臺,臺灣醫生門診或可服務更多患者。

  2021年,歐政韋開始將設想落地。“通過我們開發的小程式,患者不但可以檢索到區域內最近的臺灣醫生門診,還可線上上社群與臺灣醫生溝通病情。”

  目前,這款小程式已與東莞、深圳等地的20多家臺灣醫生門診達成合作,而在使用者中,有逾七成是大陸用戶。

  東莞市松山湖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長期從事兩岸青年就業創業服務工作。據基地觀察,近年越來越多的臺商二代注重在品牌、行銷、科技、文創等方面的創新。“人們或許傾向於把初代臺商看作是創業者,其子女則被視為接班人。實際上這已不是單選題,多數二代都已朝向轉型和創業發展。”李國誠説。

  作為臺商進入大陸時間最早、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東莞是先後十萬台商的“第二故鄉”。逐漸成為經營主力的臺商二代正源源不斷地為其注入新鮮血液,並幹出一番事業來。正如陳睿彥所説,“只要你願意嘗試,這裡就有無數機遇給你驚喜。”(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