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媒體人一路“黔”行,見證中國式現代化貴州答卷

2024-06-05 13: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巍巍婁山關,悠悠赤水河。由貴州省臺辦、台灣網、貴州省委網信辦聯合主辦,遵義市臺辦承辦的“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之看貴州——走進遵義”聯合採訪活動於5月26日啟動,並於30日圓滿收官。來自海峽兩岸的30余名媒體人,在貴州遵義的5天參訪中,以現場直播、短視頻、微視頻等形式對當地的經濟社會、旅遊文化、鄉村振興和民族風情等方面進行深度採訪。
  “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之看貴州——走進遵義”聯合採訪活動於5月26日啟動,並於30日圓滿收官。(台灣網 發)
  知來路,啟新程。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他們不僅全面了解了貴州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成就與發展,更是臺青、臺企在遵義融合發展故事的講述者,是在這新征程中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青春力量,是遵義這抹紅的轉折與傳承的傳播者。
  他們以眼觀、以耳聽、以手觸、以身感,來體會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答卷——
  這份答卷,寫在鄉親們笑意盈盈的臉上
  陶器一條街樂“陶陶”,農家樂座無虛席,濕地驛站、鄉愁小道人頭攢動,著名的“鄉愁論”“哭笑論”深入人心……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種植和養殖業等産業,走出了一條守住綠水青山、發展鄉村振興的“花”繁葉“茂”之路。
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進村標語“我在花茂有塊田”。(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沿著鄉愁小道走進花茂村,鄉親們用隆隆鼓聲歡迎兩岸媒體人的到來。兩岸同胞無一不被眼前的光景所吸引:綠意盎然的田野、整齊劃一的房屋、繁忙有序的農家院落,還有古法造紙、色之家、陶藝館等特色項目。
花茂村鄉親們用隆隆鼓聲歡迎兩岸媒體人的到來。(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來自臺灣嘉義阿里山的黃馨巧是一名臺灣“小當歸”的媽媽,她感慨,“看到花茂村讓我非常震驚。大陸的鄉村振興做得非常好,來到這麼漂亮的鄉村仿佛置身打卡景點。”貴州女婿、臺灣青年賴翊凡説道,“來到花茂村後了解到,遵義還有很多擁有田園風光的鄉村,在這方面臺灣有很大落差。”
  在參訪過程中,臺灣青年們首次體驗了古老而神秘的古法造紙紙漿壓花畫技藝。黃馨巧用一片片花瓣拼出一隻“金雞”圖案,把臺灣和大陸合在一起,繪就了一個“完整的中國”。
在花茂村,兩岸青年們體驗了古老而神秘的古法造紙紙漿壓花畫技藝。(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蟠龍社區目前已集中安置易地扶貧搬遷戶1249戶4700人,是桐梓縣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社區……”來到桐梓縣蟠龍社區,相關工作人員向兩岸媒體人介紹“一個都不能少”的易地扶貧搬遷全過程、各環節,以及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真正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就業、能致富”的目標。
  “這是我第一次聽説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可以幫助居民就業、醫療、養老,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來自臺灣的林採菁談道,她以前在臺灣沒有聽過類似的政策,“這個政策很棒!”
在桐梓縣蟠龍社區,兩岸媒體人參訪當地幼兒園,幼兒園內小朋友正在排練節目。(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這份答卷,寫在蜿蜒流淌的赤水河中
  沿著蜿蜒流淌的赤水河回溯,在遵義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太多燦若繁星的歷史故事散落在時光的砂礫中。在抗日戰爭硝煙瀰漫的艱苦歲月中,紅色革命的偉大故事,也遠遠不止史書中的寥寥幾頁——
  求是,是一種精神,也是一所學校的校訓。這所學校就是浙江大學。抗日戰爭期間,在時任校長竺可楨的帶領下,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湄潭,一所大學與一座小縣城從此結緣。求是精神也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茶鄉兒女。
  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媒體人走進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共同了解了一段聯結兩岸的歷史往事——“1945年,日本投降後,浙江大學三名教授從貴州湄潭前往臺灣,與受命出任臺大第一任校長的羅宗洛,負責接收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唯一的一所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並更名為臺灣大學。”陳列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説。
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和媒體人走進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共同了解聯結兩岸的歷史往事。(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來到桐梓海軍學校舊址,臺灣青年紛紛發出疑問:一所海軍學校,為什麼建在沒有江海的高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10月,福州馬尾海軍學校西遷桐梓,開始長達8年的教學。在沒有江海的艱苦條件下,縣城城東的溱溪河便是當時學員們的訓練場。”講解員解釋道。在戰火中學習,在國家危亡之際成長,學員們從桐梓海校這艘“高原戰艦”啟航,奔赴抗日戰場。
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和媒體人走進桐梓海軍學校舊址,聆聽講解員介紹中國海軍的發展。(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為了建立完善海軍體系,前輩付出了太多心血,海軍的建立如此不容易。”臺灣青年梁以柔感慨道,能夠看到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遺跡十分震撼,“走進這裡就好像走進歷史課本,我能感受到,兩岸的歷史是一樣的”。
  這份答卷,寫在多領域産業發展的“獨好風景”裏
  茶文化、酒文化、中草藥文化、吉他文化……遵義,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塊傳承多領域文化、奮發有為的熱土,享有中國高品質綠茶産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的茅臺酒的故鄉。
  在中國酒文化城,兩岸媒體人系統了解了中國酒的起源、釀造技術、酒俗酒韻、茅臺酒的發展歷程及獨特工藝。(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在中國酒文化城,兩岸媒體人系統了解了中國酒的起源、釀造技術、酒俗酒韻、茅臺酒的發展歷程及獨特工藝;在遵義光群鐳射包裝科技有限公司,兩岸青年了解到這家大型臺資上市企業控股的子公司因茅臺結緣綏陽,並通過各類精品包裝賦能産業鏈。來自臺灣的李雨涵在參觀完之後説道,“中華酒文化源遠流長,希望兩岸也可以長長久久”。
  ——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萬畝茶海,兩岸青年置身起伏跌宕的丘陵之中,茶樹種植依山順勢,生態綠色産業極具價值;來到中國茶工業博物館,原貌保存的貴州省湄潭茶場制茶工廠原有紅綠茶初制、精製等車間中的兩套木質紅茶生産線保存完整、世界唯一,讓大家大開眼界。臺灣青年們在品嘗綠茶、遵義紅茶和抹茶後,紛紛感嘆“中華茶文化根在大陸”,“感覺有家的味道,只要心連心,哪都是家”。
  在中國茶工業博物館,兩岸媒體人參觀原貌保存的貴州省湄潭茶場制茶工廠原有紅綠茶初制、精製等車間中的兩套木質紅茶生産線。(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在正安吉他文化館,兩岸同胞親身感受尼龍弦和鋼弦吉他之不同,了解國際吉他發展史、分類和吉他的製作工藝,現場聆聽了一場激情四溢的插電吉他表演;來到臺資企業鈺豐樂器(正安)有限公司,他們則在這所尤克裏裏世界産值最大的工廠看到了尤克裏裏從面板製作到裝弦調音的整體製作流程,感受到其硬體技術在行業中獨佔鰲頭的雄厚實力。
  ——在貴州萬勝藥業有限公司,兩岸青年聆聽“一個藥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藥,八百單方”的故事,共同感受百年藥業品牌在中草藥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廖氏化風丹”發酵技藝)和特色苗藥等方面的經典傳承。
  遵中國式現代化之道,行融合發展之義。這一路上,兩岸媒體人的足跡從以土司文化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的黔北文化到鐫刻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豪邁詩篇、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傳奇紅色基因,從鱗次櫛比的廠房到森林景觀、瀑布景觀和丹霞地貌煥然一體的自然生態風光,從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到街巷煙火氣升騰、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城市……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這片被紅色革命文化浸潤的土地上,浩如煙海的歷史中一個個紅色印記講述著“偉大轉折”的驚心動魄,新征程上時代的答卷凝結著千千萬萬奮鬥者凝神聚力於中國式現代化的艱難求索,而兩岸媒體人的無數鏡頭畫面亦鏗鏘有力地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答卷。(文/孫路路)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