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史觀”貽害無窮 臺統派人士指校正歷史教育迫在眉睫
中新社廣州5月30日電 題:“臺獨史觀”貽害無窮 臺統派人士指校正歷史教育迫在眉睫
作者 張楊彬
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5 20”講話中相關表述具有濃厚“臺獨史觀”,引發島內外輿論持續撻伐。
29日至30日在廣州、佛山等地舉辦的第四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交流研討活動”上,多位臺灣統派人士指出,賴清德的講話不僅歪曲歷史事實,更包藏“臺獨”禍心,企圖用偷梁換柱的方式合理化“兩國論”,妄圖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蠱惑民心,混淆視聽。因此,校正臺灣歷史教育迫在眉睫。
“臺獨史觀”包藏禍心、貽害無窮
臺灣中華婦女聯合總會主任委員雷倩表示,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南部,殖民統治臺灣38年。一段屈辱的被殖民的歷史,在賴清德口中卻被扭曲為“從臺南起步臺灣全球化的開始”,甚至成了值得慶賀的“臺南400年”紀念。
“他越過了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在臺灣的經略;越過了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對臺灣的侵略;更越過了1895年臺灣被割讓後,無數抗日誌士無懼生死捍衛國族認同的事實。”雷倩説。
“荷蘭、西班牙等殖民者對臺灣的文化影響只有幾何?中華文化在臺灣社會各方面又佔多大比重?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獨史觀”有意割斷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淵源,目的是將臺灣塑造成所謂“多元的、世界的臺灣”,將合法合理、合乎歷史大勢的兩岸統一扭曲為“併吞”。
“去中國化”課綱下歷史教育任重道遠
在臺灣現行的“去中國化”課綱下,“中國史”不僅比重被大大壓縮,更被別有用心地安插在“東亞史”部分。歷年來,島內有良知的文化與教育界人士不斷展開批判,呼籲糾正此課綱。
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指出,“去中國化”課綱讓島內年輕人缺乏基本的歷史常識和是非價值判斷,而此類對歷史事實“隨意取用”的“臺獨”宣傳話術講得久了,臺灣年輕人如何能不受其蒙蔽和蠱惑?
“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島內民眾了解真實的臺灣歷史,尤其是日據時期的歷史。”藍博洲説,要談日本殖民統治時臺灣民眾的處境,談臺灣同胞堅決抗日、回歸祖國懷抱的鬥爭,所謂“日本殖民有功論”等論調就不攻自破。要讓年輕人了解臺灣真實的歷史,需要大陸各方面和臺灣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
他表示,恰如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所言:“臺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臺灣的地緣定位絕非像賴清德所言是所謂“第一島鏈”,而是與祖國大陸緊密相依,命運與共。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
增進兩岸了解勢在必行
本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交流研討活動”中不乏臺灣年輕人的身影。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的博士生,臺灣青年鄭庭繹對“臺南400年”的論調感到痛心。“我來自臺南,當然希望家鄉能站上世界舞臺,但絕不是以這種方式。”
從“登陸”到引路,鄭庭繹還參與組織了許多兩岸交流活動,“在了解與交流中,臺灣年輕人會有反思,得見真相。”
“我相信部分臺灣民眾被民進黨當局矇騙是暫時的。”華東師範大學臺灣學生楊大譽是擁有數萬抖音粉絲的博主,他用短視頻介紹大陸生活。楊大譽表示,在大陸的臺灣青年有責任讓島內同胞多了解兩岸的真實情況。
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臺生部部長林彥辰説,臺灣青年渴望發展進步,兩岸青年應該互學互鑒,共同面對挑戰。
林彥辰呼籲,臺灣青年應該勇於站出來,積極與“臺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勢力鬥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