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青年結緣武夷一葉茶 探尋三茶統籌優秀成果

2024-05-26 09: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5月26日訊(記者 孫路路)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自古名山産名茶,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地的武夷山,更不例外。千百年的武夷茶文化不僅為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注入了蓬勃生機與活力,也讓一片葉子在“三茶”統籌工作不斷取得成效的背景下更具時代生命力,成為富民強村的強引擎。

兩岸青年參訪建甌市百年矮腳烏龍茶園(閩臺同根茶園)。(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5月21日至25日,由南平市旅遊協會、武夷山市海峽茶葉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季活動在福建省南平市成功舉辦。來自海峽兩岸近百名兩岸青年通過5天22個打卡點因茶結緣,相聚武夷青山秀水間,共品香茗、共觀美景、共感茶韻、共融真情。

  親,來品茶——這盞茶中,是貫穿中華千年文化的一片武夷茶。

  作為世界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武夷山素有“一座武夷山,半部茶葉史”之説。

  自南朝齊時至今,武夷岩茶(大紅袍)除被文人雅士品鑒稱讚外,以點茶、茶百戲等多種茶藝形式傳承延續。撮末于盞、注湯入盞、擊拂……茶道老師向大家現場展示古老的點茶文化,將茶湯擊打出又細又白的泡沫,形似奶蓋卻由茶而做,並在上面“以茶作畫”,是為茶百戲。

茶道老師向大家現場展示古老的點茶文化並教學。(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點茶是一種古老的茶文化。茶道老師告訴我們,以‘啜茶’的方式飲用更能增強茶的味道與風味,讓我覺得很有趣。”來自臺灣的自媒體博主艾咪分享道。

  唐代烹茶、宋代點茶、明清泡茶……茶事千年風雅,放眼茶文化發展的歷史畫卷,還有另一顆明珠,即萬里茶道起點——位於武夷山東部的下梅村。“康熙十九年,其時武夷茶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竹筏三百艘,轉運不絕。”史書寥寥幾筆,勾勒出這條長達1.3萬公里茶道的繁華。

武夷星茶葉有限公司制茶工藝星標準。(台灣網發)

  據悉,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國際大通道,帶動了沿線200多個城市的發展。穿越千年後,武夷茶仍在蓬勃生長,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壯起來。“來到武夷星茶葉有限公司,看到了他們對於當地生態的考慮以及制茶工藝星標準,我覺得很值得臺灣借鑒和學習。”臺灣青年顏宣明來自製文山包種茶之家,他希望可以把南平的有機茶帶到臺灣,從中尋找靈感。

  親,來品茶——這盞茶中,是助力富民強村的三茶統籌。

  “要把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統籌起來,過去茶産業是脫貧攻堅的支柱産業,今後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這一經典論斷,從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三個角度,不僅為中國茶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更是成為茶業振興賦能的良藥秘方。

  南平市作為全國著名茶區、萬里茶道起點,積極探索打造“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充分展示了武夷茶文化的豐富內涵、茶産業的全鏈條發展、茶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

兩岸青年品嘗由機器泡的大紅袍。(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岩骨花香之盛”——武夷岩茶(大紅袍)兼具紅茶與綠茶的製作技藝,位列“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清單第一位,凝結了歷代茶人和前輩們的智慧結晶。

  如今,八馬茶業有限公司等茶企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更疊了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的規模化、標準化、智慧化流程和沖泡工藝;綠色改革在茶園悄然興起,燕子窠綠色生態茶園基地入選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典型案例……茶文化與茶科技的“道”與“技”的結合,全力推動了茶産業的發展。

  八馬茶業有限公司等茶企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更疊了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的規模化、標準化、智慧化流程。(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這一次參觀大陸的茶企,看到很多無菌制茶的方式,很特別。越來越多的‘茶科技’,希望兩岸以後在茶文化、茶科技方面多多交流、帶來新機遇。”臺灣青年蔡如瑜現在常住江蘇蘇州,她戲稱自己為“茶葉小公主”,來自製茶世家,自己也對茶十分感興趣,“我這次來,也是要看一看臺灣凍頂烏龍的家”。

  親,來品茶——這盞茶中,是茶出同源、文化同脈的兩岸同根。

  閩臺茶葉淵源深厚。臺灣茶種植、加工製作之工藝,皆源於武夷山和安溪茶産區。百年矮腳烏龍茶園(閩臺同根茶園)便是最有力的見證,被稱為臺灣“青心烏龍”的祖籍園。

  相傳,清朝咸豐年間,秀才林鳳池將東峰桂林矮腳烏龍茶樹帶到臺灣,植于南投縣凍頂山,並成為臺灣種植面積最廣的青心烏龍茶品種。1990年9月,臺灣茶葉界泰斗吳振鐸教授等專程考察了這片烏龍老茶園,經過反覆考證認定,福建建甌桂林的矮腳烏龍為臺灣青心烏龍的祖樹。

圖為百年矮腳烏龍茶園(閩臺同根茶園)。(台灣網記者 孫路路 攝)

  在了解到這一典故後,大家紛紛表示“很激動”“印象很深刻”。“通過這次參訪,我不僅了解到茶文化、茶科技、茶産業的‘三茶理論’,而且知道了包括臺灣青心烏龍在內的多款茶大部分都來源於武夷山。”來自臺灣的媒體人、主持人黃芓期開心説道,她更願意稱此次旅程為“尋茶根之旅”。

  親,來品茶——一句真誠的邀請,借茶文化的源遠流長穿越時空、連接古今,以茶文化的一脈相承跨越海峽、聯結兩岸。而若問這杯中為何物?是在水中舒展開來的片片雲華,是茶産業、茶科技的傳承與迭代,更是海峽兩岸茶出同源、文化同脈的深厚底蘊。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