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小紅書世代”聲量上升 社交平臺促兩岸年輕人交流

2024-05-11 13:0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瀋陽5月11日電 (記者 楊程晨 韓宏)曹操的《觀滄海》是高雄臺青謝建鋐中學時期讀過的詩篇。10日在遼寧博物館,他看見曹操北征烏桓時期的古物“頗為訝異”。

  “過去刻板印象總認為,三國的故事發生在中原,不到遼寧就不會知道,曹操北伐遠征到了渤海。”在暨南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的謝建鋐對記者説,因為社交媒體的推介,大陸熱門景點都能見到臺灣年輕人旅遊的身影。這些年,他腦海中類似的刻板印象在大陸各地被“糾正”了不少。

  第十一屆大江論壇10日在瀋陽舉行。這已是謝建鋐第二次來東北。去年冬季,冰雪旅遊在小紅書、抖音上的火熱“種草”吸引包括謝建鋐在內的不少臺青一探究竟。

  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為用戶提供了各個生活垂類的參考依據,在短視頻、時尚文化、流行偶像陪伴下成長,臺灣年輕人對大陸事務的認知不再停留在“新鮮感”的初級階段,而是自主開發對更多元議題的關注及興趣。“小紅書世代”在臺灣的聲量上升,更被社會廣泛討論。

  物理距離遙遠的大陸東北、西北地區,因為短視頻博主、“網紅”的廣而告之讓不少臺青心生嚮往。回到臺灣,身邊親友使用這些社交媒體的熟練程度超出謝建鋐的預料。他看見兩岸年輕世代相互理解、交融正在社交媒體上實現。

  相似的感慨也發自“00後”大學生陳姝妃、吳怡萱。兩每人平均來自兩岸家庭,自小在大陸沿海城市生活,每年都有機會回到臺灣。吳怡萱説,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相互分享資訊,大陸的網路流行用語在臺灣愈發普及,年輕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今年4月初,臺灣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3級強震。陳姝妃看到,兩岸的社交媒體用戶良善互動、相互打氣。她説,大家不只在這裡分享生活場景,也在遭遇天災時及時傳遞善意,甚至能提供實際幫助。

  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吳衣菡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小紅書世代”到來意味著網際網路上的兩岸青年可以實現雙向互通,這對於兩邊年輕人都有莫大吸引力。她提到,在一個時期內,資訊傳遞不對稱是造成兩岸年輕世代隔閡的原因之一。社交媒體讓年輕人展示自我,間接提升了雙方互動的有效性。“通過這些平臺自發性的資訊傳遞,年輕人對大陸的誤解、歧見會得到澄清。”

  4月下旬,數十位臺灣自媒體博主、新媒體從業者跨海而來,在北京參加由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主辦的首屆青年新媒體科技高峰會。該活動引起了兩岸媒體的關注。

  吳衣菡説,透過這些年的交流,許多臺灣從業者了解到大陸網際網路發展現狀。他們表達羨慕不僅是因為這裡市場規模大,更是大陸有專業的團隊孵化服務。“我們現在從事的就是‘網紅’之間的橋梁工作,協助臺灣從業者了解、適配大陸市場。”

  從去年的山東淄博、黑龍江哈爾濱到今年的甘肅天水,謝建鋐總結出三座城市旅遊爆火的共同特點:有歷史感、有人情味、有性價比。他認為,這些特點對臺灣年輕人同樣具有吸引力,當交流從線上的資訊分享來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你會發現,大家有聊不完的話題,就像認識了很久一樣。”(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