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100顆豆子

2024-03-26 11:22:00
來源:華龍網
字號

  “蔡小豆,我終於集齊100顆豆子了。”

  “我們有一個‘100顆豆子’的小秘密哦!”

  近日,一個跨越海峽的視頻電話打通了。視頻這頭,是重慶市梁平區泰和小學三年級七班的學生;視頻那頭,是臺灣省南陽小學的9歲男孩蔡劼恒。

  小小的手機螢幕裝不下所有的臉,大家爭著搶著説話。“蔡小豆的臉還是圓圓的”“眼睛看上去好多了。”

  四個多月的分離,變成了蔡劼恒心頭“一顆酸酸的石頭”,變成了他和同學往來的信件,也變成了“100顆豆子”。

  這些豆子有的珍藏在瓶子裏,有的種在土裏,有的在水裏浸泡後,發了芽。

蔡劼恒寄給同學的信,寫滿思念。受訪者供圖.png

  蔡劼恒寄給同學的信,寫滿思念。受訪者供圖

  小豆子 再見了

  “蔡小豆明天就要回臺灣了。”

  四個月前,語文老師楊娟把這個消息告訴全班同學時,教室瞬間沉默了。

  大家知道,蔡劼恒來自寶島臺灣。他的爸爸是臺灣人,媽媽是梁平人。2021年,蔡小豆來到重慶梁平上小學一年級。

  剛來泰和小學的蔡劼恒性格靦腆,一説話就臉紅。

  漸漸地,大家發現他愛跑步,愛閱讀,愛做甜點,做的地圖和手抄報都超級棒。

  一年級學習《歡迎臺灣小朋友》這首兒歌時,同學們説“這首兒歌是特意寫給蔡小豆的。”

  二年級,學習《日月潭》這篇課文,蔡劼恒為同學們介紹了和家人遊覽日月潭的經歷。

  熟絡後,蔡劼恒變成了大家的蔡小豆、小蔡蔡。

  去年11月,蔡劼恒眼睛突然不適,媽媽決定帶他回爸爸身邊接受治療,方便照料。

孩子們淚流滿面和蔡劼恒道別。受訪者供圖.png

  孩子們淚流滿面和蔡劼恒道別。受訪者供圖

  離別的日子來了。歡送會上,同學們埋著頭,紅了眼睛。

  浩浩沉浸在情緒裏,“我希望小蔡蔡到新學校,一定要在那裏過得好,不然,我就再也不想見到你了。”

  徽徽説,“直到小蔡蔡要走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他就像是我們的一部分……”

  孩子們情難自已,哭得頭髮打濕了,字跡糊了,接下來的音樂課也開心不起來。

  楊老師送給蔡劼恒兩本《論語》,扉頁上寫道,願你交到更多朋友,還有每天開心,永遠善良。

  臨行前,蔡劼恒在行李中騰出空間,默默地把所有同學老師送的禮物帶在身邊。

  這場離別的雨,飄向了更遠的地方。

  小豆子 來信了

  “思念你們的時候,我的胸口浮現出一顆酸酸的石頭……”

  “第一百天,我想酸酸的石頭會變成翅膀。”

  回到臺灣的蔡劼恒思念班上的同學,同學們也總是念叨蔡小豆。

  楊老師一直和蔡劼恒媽媽保持聯繫,得知他還不太適應新學校、新環境,她便發動班上的同學以寫信的方式給蔡劼恒加油打氣。

  “親愛的小蔡蔡,你的眼睛好了嗎,我們學校後山結了好多果實,真想給你也嘗一嘗。”悅悅在信裏寫到。

  曦文寫的是,“蔡小豆,我們希望你能再回到我們的身邊。”

  幾乎每個同學都寄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封信。巧的是,同一天,蔡劼恒也寄出了自己的信。

孩子們給蔡劼恒寫信表達想念,分享小豆課程近況。受訪者供圖。.png

  孩子們給蔡劼恒寫信表達想念,分享小豆課程近況。受訪者供圖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一個月過去了,我的眼睛好了許多……我心裏也會害怕,但是媽媽告訴我,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關心我,我就想著我要更堅強一點。”蔡劼恒還在信裏設置了謎題,猜出來的同學會得到禮物。

  前段時間,大家又收到了蔡劼恒的第二封信,還有個大大的包裹,送給最先猜出謎題同學的《日月潭》明信片,還有臺灣美食鳳梨酥、牛軋糖。

  “我在新的學校快要期末考試了,我每天很早起床去學校默寫短句和詞語,英語也要背寫單詞。”

  “天氣好的時候,楊老師又會帶著同學們去後山花園看花寫詩了吧。”

  這次的信,蔡劼恒也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思念》,而上次信裏的謎底是“我想你們了”。

蔡劼恒讀信。受訪者供圖.jpg

  蔡劼恒讀信。受訪者供圖

  小豆子 發芽了

  蔡劼恒走後,楊老師和同學們有了關於100顆豆子的“約定”。

  “綠豆代表專心、奶花豆代表能量、紅豆代表愛心、白豆代表整潔、小黑豆代表成長……我們根據學生的表現分發豆子,集齊100顆豆子可以和蔡劼恒視頻。”楊老師説起集豆的初衷,“希望大家養成好習慣、寫觀察日記,更想讓同學珍惜友誼。”

  孩子們將小豆放在自己備好的小瓶子裏,並起了名字。豆豆屋、小豆家族、星輝瓶、友誼屋……大家還在瓶子上寫下心願:一起加油一起長大。

同學展示自己獲得的豆子。華龍網記者 楊淳淇 攝.png

  同學展示自己獲得的豆子。華龍網記者 楊淳淇 攝

  現在七班的教室裏,仍然有不少蔡劼恒的痕跡。捨不得吃完的鳳梨酥、牛軋糖藏在櫃子裏。

  “看到豆子就像看到了蔡小豆”,如今100顆豆子又變成了一門“小豆課程”。

  大家不止集豆,還開始學習如何發豆芽,認識一顆種子如何生長。

“小豆課程”文化墻。華龍網記者 楊淳淇 攝.png

  孩子們心中,“種子”正在發芽。華龍網記者 楊淳淇 攝

  孩子們盼望著,每顆豆子都能發芽,長出奇跡。

  蔡劼恒在最近的信裏寫到:

  “還有四個多月就可以見面了,因為暑假我會回梁平喲。”

  駿駿在信中把“100顆豆子”的秘密告訴蔡劼恒,“以後,小豆子放進土裏培育,也許是相思的味道。”

  信的末尾,駿駿用紅筆寫下大大的“團圓”。

  雖然相隔千里,但三年七班的“大樹”下,永遠都留著蔡小豆的位置。大家在同一片綠蔭下茁壯成長,很快就會“團圓”了。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