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今天黃埔精神的核心是國家統一
中新網北京1月29日電 題: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今天黃埔精神的核心是國家統一
中新網記者 溫孟馨
“這是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向我授予勳章。我感覺這是最大的榮幸,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是全民抗戰,當時我們黃埔軍校的學子則承擔著守土的責任。”近日,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一邊指著照片,一邊回憶起他在黃埔軍校求學的經歷。
林上元説,他于1941年進入黃埔軍校,當時只有18歲,由此成為了成都中央軍校(黃埔軍校)第十八期學員。“我是在抗戰期間進黃埔軍校的,當時黃埔軍校遷到成都了。我父親林薰南曾在黃埔軍校一期任教。他不太同意我去考軍校,不希望我成為軍人,怕危險。但我沒理他,直接報考了,我就這樣進入到了黃埔軍校。”
林上元説,抗戰期間黃埔軍校的條件較差,生活很苦,有時候會吃不飽飯。“我們那時候身邊也有富豪子弟來讀,比如杜月笙的兒子、王曉籟的兒子。他們進了軍校也一樣,只能是週日的時候,會到外面去吃一頓。”
林上元介紹,當時黃埔軍校的學生分科就讀,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等,其中炮兵科因為對數理化要求更高,報考條件相對難一些,林上元在炮兵科就讀直到畢業。
1943年,林上元以炮兵第二名的成績從黃埔軍校畢業。當時,中日兩軍正在廣東激烈交戰,史稱“粵北會戰”。林上元的父親林薰南就是這場戰役的策劃與參與者之一。在國家生死存亡時刻,林上元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選擇和父親一起投身抗日戰場。對此,林上元解釋説:“當時抗日戰爭是普遍的呼聲,你不去抗日怎麼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得知抗戰勝利消息時,林上元正在遵義陸軍大學參謀班培訓。林上元的兒子林際平轉述父親的回憶説:“當時全國都沸騰了,我爸總是説,那一天他喝酒,醉了三天三夜不醒。那時候他20多歲,非常興奮,這是他經常提及的一件事。”
可很快,林上元又面臨著命運的選擇。抗戰勝利後不久,國共合作破裂,解放戰爭爆發。林際平説,當時林上元可以選擇跟著父親林薰南去日本,但最終林上元因為對國民黨政府感到失望,選擇投奔共産黨。
“1948年有一天。我決定要棄暗投明瞭,一定要投奔共産黨。為此我只能偷渡,我坐的船在路上被人開槍阻攔,不準我們過去。船夫就給開槍的士兵送錢,説好話,這才允許我們過去。我就這樣抵達了共産黨所在的武漢。”林上元説。
新中國成立後,林上元先後在湖北省人民法院、民革湖北省委和民革中央工作過。如今的他已近百歲高齡,和他的母校黃埔軍校同歲。2009年,他當選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以“黃埔”為紐帶,為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多方奔走。
林上元説,黃埔軍校同學會曾組織如今在臺灣的黃埔軍校畢業生來大陸參觀遊覽,他也曾以黃埔軍校同學會的身份去臺灣,和那邊的畢業生聯絡感情。“黃埔軍校建校的時候,為北伐培養了一批不怕死的愛國軍官。當時黃埔精神是不貪財不怕死。而現在,黃埔精神的核心是國家統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