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交流 開拓創新謀新篇——2023年山東對臺工作取得新進展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山東對臺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在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指導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化拓展魯臺各領域交流合作,有力服務了中央對臺工作大局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

山東省委臺港澳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中國臺灣網發)
一、強化思想引領,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統籌抓好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四篇文章,切實做到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幹,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面對復雜嚴峻的臺海形勢,認真貫徹落實2023年對臺工作會議精神,山東省委書記林武在省委臺港澳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五項具體要求,山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徐海榮在省委臺港澳工作會議上對2023年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全面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挺在最前面,著力營造形成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著力打造政治過硬、能力過硬、紀律過硬的高素質專業化對臺幹部隊伍。

第27屆魯臺經貿洽談會開幕式暨2023臺商大會。(中國臺灣網發)
二、強化融合發展,深化魯臺經貿合作。圍繞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戰略,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加強與臺灣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高效農業領域等領域合作,成功舉辦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泉城論壇暨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建設推進會、第27屆魯臺經貿洽談會、2023海峽兩岸農業論壇·數字賦農大會等經貿交流活動,助推魯臺經濟融合發展。省市一體化推進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合作區建設,積極打造“築夢齊魯·樂業山東”工作品牌,助力現有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截至9月底,全省累計批準臺資項目9709個,實際使用臺資301億美元。

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宋濤在魯調研海峽兩岸新舊動能產業合作區,走訪當地臺資企業。(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三、強化心靈契合,推動魯臺人文交流。以齊魯文化優勢資源為依托,堅持三個面向,著力強化“四條”紐帶,創新實施“五心”工程,持續深化拓展魯臺人文交流,成功舉辦孔子文化春會、魯臺青年文化交流節、媽祖春祭大典暨兩岸祈福、海峽兩岸“百工百匠”創新交流大會、海峽兩岸(德州)中醫藥交流大會、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2023臺北春祭暨孔府瑰寶展、2023年(臺灣)孔子文化月等活動,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開展臺灣居民居住證使用情況宣傳調研,進一步推進便利化水平。推動山東航點復航,促成青島列入定期航班航點、濟南列入開放包機航點,不斷助推魯臺交流常態化、人員往來正常化。

“相約齊魯·情係中華”2023魯臺青年文化交流節。(中國臺灣網發)
四、強化入腦入心,擴大對臺傳播影響。加強對網站、微信公眾號、刊物等平臺陣地管理,持續做好反“獨”輿論鬥爭,積極轉發、推送國臺辦、外交部對外表態談話、口徑120余篇次。放大新媒體效應,組織開展兩岸青年博主齊魯行、臺港澳媒體山東行、身邊的臺資品牌等專題宣傳報道,講好“好客山東”“好品山東”和魯臺融合發展故事。其中,兩岸青年博主齊魯行微博話題“跟著詩詞趴趴走”閱讀量超4000萬,“大陸新發現”專題採訪報道在臺傳播量超1000萬。全程跟拍記錄高秉涵菏澤省親、“靈魂擺渡人”劉德文送老兵骨灰回鄉,山東電視臺新媒體號點擊量分別達1.5億次和2億多次。推動專家隊伍建設和社科課題項目,加強對臺文化聯結研究,夯牢宣傳理論基礎。

山東省資本賦能臺資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說明會。(中國臺灣網發)
五、強化同等待遇,落實惠臺政策措施。創新開展“惠企暖心行動”,組織召開全省臺商懇談會、全省對臺工作專題座談會、資本賦能臺資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說明會等專項會議,持續優化服務保障機制。聯合舉辦8期“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政策宣貫大會,落實落細各項惠臺政策和紓困惠企政策。做好臺胞授榮工作,濟南臺胞任俊榮家庭獲評山東省五好家庭。真正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聚焦臺胞“急難愁盼”,扎實開展10大重點課題調研,形成9篇調研報告,《中國新聞》報、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網站刊發我辦經驗做法。認真開展法治理論學習、培訓教育、普法宣傳、法治文化建設,提升依法履職、依法辦事、依法行政能力,推動對臺工作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山東省服務臺商“惠企暖心”行動啟動儀式暨涉臺在線訴調工作推進會。(中國臺灣網發)
2024年,山東對臺工作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鞏固發展主題教育成果,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持續深化拓展魯臺各領域交流合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