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寫真:臺灣觀眾迷《繁花》

2024-01-23 16:4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1月23日電 題:臺灣觀眾迷《繁花》

  中新社記者 路梅

  王家衛導演的《繁花》無疑是2024年伊始,最為臺灣劇迷們熱議的大陸電視劇。“你看《繁花》了嗎?”“想去黃河路打卡,吃寶總泡飯和排骨年糕”……如是對話近來常出現在臺北的友人聊天中。

  臺灣作家張大春本以為自己是朋友圈子裏最早開始追《繁花》的。“多年以前我就聽説我的老朋友王家衛和金宇澄要合作拍《繁花》,所以電視劇一齣,我馬上就看,並且推薦給我的朋友。”他對中新社記者説,“可沒想到,有些朋友竟然已經在看,尤其是我的小學同學,他們有不少人祖籍上海或江浙,第一時間看了。”

  “小説原作和改編劇本我都非常喜歡,”張大春説,“這部劇可説是現象級的作品,不論在美學或表演,以及故事的調度剪輯上,都是王家衛非常好的代表作。展現出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大陸民眾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開天闢地的精神,不僅有對財富的追求,還包含著犧牲與容忍、尊重與理解的價值,也就是原著中所寫‘不響’的美德,是一種迷人的風度。”

  來自上海的盧氏夫婦,20世紀90年代初依親落戶臺北。夫妻二人都曾是上海知名餐廳的廚師,在臺北中山區的“盧記上海菜館”一開就是30年,至今仍做著地道的上海菜,吸引不少老顧客。“那種年糕在臺灣買不到,做出來不正宗,所以我不能做。你要去上海‘鮮得來’吃!”當記者詢問排骨年糕,老闆娘如是説,“現在上海變化飛快,我們每年都要回去看看。”

  張大春每吃上海菜必點蔥燒鯽魚。“臺北以上海為名或主打上海口味的餐廳遍地都是。”他説,臺灣飲食文化的特別之處在於菜係融合——有時在川菜館會吃到上海口味的菜,或是在日料店吃到帶有上海本幫菜趣味的食物,在《繁花》劇中,玲子的“夜東京”也是這樣。“這種既堅持原先的來歷,又給它發展的出口,是我們談論飲食文化更重要的一個關注點。”

  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總製作人,臺灣作家白先勇一邊忙著這出崑曲大戲20週年在臺灣演出的安排,一邊見縫插針地看了4集《繁花》。曾在上海念小學的他,選擇看滬語版。“王家衛抓住了上海的精髓。”他説,劇中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後上海迸發出的活力,“我1987年回上海,從飛機上看下去,還是黑的,沒什麼燈。但我當時就講,上海是龍頭,一定會鉚足勁恢復燦爛輝煌。後來的發展簡直不可思議。”

  “我看得根本停不下來。”臺灣資深媒體人尹乃菁説,劇中的港臺流行歌曲,一下子把人拉回那個年代,她當年常去上海,見證了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從無到有,以及上海的飛速發展。

  尹乃菁表示,當年香港、臺灣在流行音樂和影視領域引領潮流,但大陸後來居上,現在臺灣民眾愛看大陸電視劇,KTV排行榜裏也有許多大陸歌曲。“據説為拍攝《繁花》,光是收購影視基地花了5億元人民幣,這樣的投資和市場規模太令臺灣影視界羨慕了。”她表示,希望臺灣影視人也能擁有這樣的機會,拍出好的作品。

  對於劇中人物,尹乃菁最欣賞的是玲子以及扮演者馬伊琍的演技。這恰巧印證了臺灣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杜聖聰用網路大數據測算的結果——近一個月臺灣關於《繁花》的網上討論,“好看”和“馬伊琍”是最突出的兩大關鍵詞。

  “這表示臺灣觀眾對於這部劇的好感度較高,對馬伊琍的演技最為認可,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杜聖聰解讀數據指出,在新聞媒體上,《繁花》的曝光度遠高於其他的大陸影視劇;在社交媒體上,對於該劇的討論也具有一定深度,包括演員演技、導演運鏡、人生體悟等等;而喜歡該劇的觀眾,則具有年齡較成熟、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較高的特徵。

  臺商鐘東霖觀劇感觸頗深。他在《繁花》所展現的年代,于南京東路開電腦超市,生意紅火。黃河路、和平飯店,都是當時常去宴客的地方,甚至有位上海的長輩像劇中的“爺叔”一樣“有腔調”,他的點撥讓鐘東霖獲益匪淺。

  如今30年過去,伴隨著大陸的發展,鐘東霖成為硬科技領域的投資人,在上海投資的幾家半導體公司都已上市。他對記者説,“當年在上海創業的經歷對我影響很大。大陸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快速、高效,未來仍充滿機遇。”(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