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看大陸:雲南大理蒼山洱海景色如畫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近日發表了有關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報道,介紹了蒼山洱海醉人的美景。
蒼山洱海。圖片來源:臺灣《經濟日報》
報道指出,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大理州境內,由蒼山、洱海兩部分組成。蒼山山頂終年積雪,聖潔美麗,因此成為大理四大名景“風花雪月”之“雪”;而洱海是其中的“月”,月升洱海圓如輪,浮光躍金。當地流傳著一首白族民謠: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
蒼山山頂終年積雪。圖片來源:臺灣《經濟日報》
蒼山以雪、雲、泉、石聞名遐邇,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共有19峰、18溪,峰間溪水流淌注洱海。作為雲南植物王國中植物資源富集的寶庫之一,在蒼山可見到保持原始狀態的蒼山冷杉、特有的高山杜鵑灌叢等。景區內還有崇聖寺三塔、無為寺、七龍女池、洗馬潭、雙龍潭、黃龍潭等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
洱海。圖片來源:臺灣《經濟日報》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洱海,是雲南第二大淡水湖,地處瀾滄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西側為蒼山。洱海由三島、四洲、五湖、九曲組成。因其水産豐饒,史載“享漁溝之饒,據淤田之利”。
白族先民稱洱海為“金月亮”。相傳,天宮公主思凡曾悄悄來到洱海,並與當地漁民相戀成婚。為幫助丈夫捕魚,她把自己的寶鏡沉于洱海之中化作金月亮,魚蝦一覽無遺,人們從此豐衣足食。
小普陀島。圖片來源:臺灣《經濟日報》
洱海東部的小普陀島,雖袖珍,名氣卻不小。該島形如金印浮于水面,故又被稱為“海印”。傳説曾有蛟龍在洱海興風作浪,觀音投下大印鎮壓,此印化為一座小島。明朝崇禎年間,當地漁民在島上修建了兩層歇山頂樓閣,以供奉觀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