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東西問·兩岸“名”跡|在福建漳州“遇見”林語堂

2024-01-02 08:2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漳州1月1日電 題:在福建漳州“遇見”林語堂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我是漳州府平和縣的人,是一個十足的鄉下人。”“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觀念和簡樸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閩南詈仔之秀美的山陵。”文學大師林語堂寫下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他對故鄉的熱愛與依戀。

  林語堂,福建漳州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曾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漳州市平和縣詈仔鎮的林語堂故居、林語堂文學館,以及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的林語堂紀念館等處,同許多慕名而來的遊人一起追尋林語堂的足跡,零距離感悟語堂文化。

  “山鄉的孩子”:從詈仔走向世界

  坐落于詈仔鎮的林語堂故居,白牆黑瓦,掩映在蔥蘢綠樹間,格外恬靜。1895年10月10日,林語堂出生于此。

  距故居不遠處,是林語堂作品里描寫到的西溪及美麗的自然風光。閩南的山川風情給少年林語堂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說自己“天真、率直、自然”的人格來自大山,並自稱是“山鄉的孩子”。

  這位“山鄉孩子”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這是語堂的宏偉志向。”林語堂文學館館長林秋輝對記者說,林語堂才學廣博,學貫中西,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他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到海外,成為東西文化交流使者。

  林語堂故居內陳列著他各個時期照片、書法名家為故居創作的作品,還有林語堂童年時代的餐桌、米桶、蓑衣、鬥笠等生產、生活用品,林語堂就讀于銘新小學的講臺、課桌、椅等。

  “這間銘新小學教室創建于1890年,林語堂6歲至10歲是在這間小學堂接受啟蒙教育的。”帶著記者參觀林語堂故居的林秋輝說,林語堂的父親不僅是一位牧師,還是這間小學堂的教師。“林語堂讀書時坐的位置是最好的,坐在二排二號。”

  “林語堂的一生可以說跟‘二’很有緣,他以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又以第二名的成績從那里畢業。”林秋輝笑言。

  林語堂大學畢業後即到清華大學任教,婚後攜夫人赴美國、德國留學,主要研讀比較語言文學,先後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及德國萊比錫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他學成歸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師范大學講師。

  1924年,《語絲》創刊,林語堂與魯迅、周作人等同為此雜志主要撰稿人,在這一時期寫了很多進步文章。1932年始,他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提倡“幽默”“閒適”的小品文,被譽為“幽默大師”。1936年,林語堂舉家赴美,專事寫作。他用英文寫了《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書,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人的性情、哲學。

  林語堂一生寫了60多本書、上千篇文章,世界上出版的各種不同版本林語堂著作700多種,其中中文版和外文版各300多種。他的著作被翻譯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0多種文字,讀者遍布全球各地。

  在林語堂故居旁,林語堂文學館立地而起,國學大師季羨林題寫的館名尤為醒目。館內辟有“山鄉孩子,和樂童年”“文學大師,文化巨匠”“魂牽祖國,夢繞家鄉”“譽滿環球,名垂青史”四個展廳,全面展示了林語堂的畢生成就和他與平和詈仔的聯係,解讀了從詈仔走向世界的林語堂的家鄉情緣。

  近年來,平和縣規劃建設林語堂故居文化核心區,主要建設林語堂生平展覽館、作品展覽館、多功能會議廳、國學館、茶室、室外景觀綠化等附屬配套設施,打造林語堂文化品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講閩南話:在臺二十四快事之一

  平和詈仔是林語堂的出生地,而薌城區天寶鎮五里沙村是他的祖籍地。林語堂紀念館就建于天寶鎮,2001年10月8日對外開放。這是中國大陸的第一家林語堂紀念館,由一座主展廳及兩座附屬圓樓組成。

  “整個紀念館的外形結構體現西方建築的特色,而屋頂是中國的琉璃瓦,象徵他中西合璧的思想。”在林語堂紀念館前廣場上,林語堂紀念館副館長鐘藝泓手指一面牆告訴記者,這面牆設計成一本書,是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寫照。

  “在我們眼前的是林語堂的雕像,背靠寶島臺灣,面向祖國大陸,說明他身在臺灣心懷大陸;身著中國式長衫,腳穿西式皮鞋,可看出他的中西合璧風格。”站在林語堂雕像前,鐘藝泓講解道,雕像下的是一片蓮葉,寓意“蓮葉帶他慢慢飄回到家鄉”。

  1966年定居臺灣後,林語堂難忘鄉音,夢繞家鄉。“在臺灣,聽見鄰居講閩南語,北方人不懂,他卻懂。”在《來臺後二十四快事》中,他把聽鄉音列在其中,當成他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之一。晚年,他還按閩南話語音編寫一首五言詩,憶述家鄉的民風民情:“鄉情宰(怎)樣好,讓我說給你。民風還淳厚,原來是按尼(如此)……”

  林語堂紀念館內,有一幅林語堂的墨寶,是他給女兒林相如喬遷新居時所題的一副對聯。講解員說,這副對聯化用辛棄疾的詞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雨點山前”,林語堂按閩南語的讀法特意將原句的“雨”和“點”調換順序,“講閩南語是林語堂先生的快樂之一”躍然紙上。

  林語堂的許多文章,也都融入了閩南話、閩南文化的元素。其中,體現最為集中的是他1963年寫的自傳體小說《賴柏英》。鐘藝泓說,這部小說不僅僅是林語堂先生對初戀女友的回憶,還是閩南文化的傳播。

  追尋鄉愁:臺北故居“回家”

  在漳州,有兩處林語堂故居,一處在他的出生地——詈仔,另一處在他的祖籍地——天寶。位于天寶鎮五里沙村珠里社的林語堂故居,距林語堂紀念館300多米,是倣照臺北林語堂故居而建的,與臺北林語堂故居一樣取名為“有不為齋”。

  “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林語堂筆下的臺北故居坐落于陽明山腰,由他親自設計,建于1966年。

  “林語堂在臺北陽明山的故居,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式拱門、西班牙式螺旋廊柱,配上中式窗花,體現大師的中西合璧風格。”鐘藝泓告訴記者,臺北故居的陽臺是西偏南30度,站在陽臺可以遙望家鄉漳州的方向,可見林語堂晚年對家鄉的思念。

  按照林語堂晚年自述,因為思念家鄉,一直想遷居漳州,但因種種原因無法回鄉,只能選擇定居臺灣,與家鄉隔海相望。“林語堂晚年選擇定居于臺灣,因為臺北的陽明山貌似福建故鄉的山景,在那里他可以聽見親切的閩南話,就如置身于景色秀麗的漳州老家。”鐘藝泓說。

  為了圓林語堂的回鄉夢,漳州市薌城區把臺北林語堂故居“復制”回他的家鄉,讓遊人在他的家鄉也可以“看見”臺北故居,追尋他晚年的生活足跡,尋覓他的鄉愁。

  天寶林語堂故居2017年開建,2018年初對外開放。這座紅瓦白牆的兩層建築,內設書房、生活場景、展館三大部分,從結構設計到房屋擺件,皆按臺北故居實景還原。故居內增設的林語堂蠟像及夢回館,讓參觀者在“遇見”林語堂的同時“讀懂”他的鄉愁。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漳州的‘虎渡橋’(江東橋),青石砌成的大橋墩子上,架著整塊的三尺見方兩丈多長的大石梁,一根根並排,一組組銜接著,連接著幾十丈寬的江岸。這麼厚重的石頭,當初是如何安放上橋墩去的,我至今仍然不解。”林語堂筆下,那夢繞魂牽的鄉土氣息里浸透著他的鄉愁。林語堂的快樂童年基本上是在詈仔度過的。在他的文章中,寫到詈仔的文字至少有上萬字。

  如今,在漳州,走過詈仔清澈的花山溪,或沿著語堂小道穿行于天寶萬畝香蕉林間,不經意間總能“遇見”林語堂。

  近年來,臺灣專家學者也頻繁來到漳州,探訪林語堂的祖籍地和出生地,探尋林語堂童年的足跡,交流研討林語堂學術思想。伴隨著兩岸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有關林語堂的研究已成為海峽兩岸學術界一個熱門話題,共同的林語堂文化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橋梁與紐帶。(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