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看大陸:四川瀘州蝴蝶畫、搬打獅子展現民間文化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近日,臺灣《經濟日報》發表了有關四川省瀘州市的報道,介紹了當地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報道稱,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蝴蝶畫,以蝴蝶的翅膀為原料,利用其色彩、光澤、紋理結構等特徵,將形狀、大小不同的翅膀貼在畫板上,形成精美的手工藝術品。其藝術特點是不做任何飾染。
非遺傳承人王世宏潛心創作蝴蝶畫30余年,已成為該制作工藝的領軍人物。走進他的工作室,如同進入蝴蝶的世界,牆壁上、畫架上、櫥窗里,蝶羽翩翩。
經回軟、展翅、防蛀、防腐、幹燥和後期制作等30余道工序處理後,王世宏利用蝶翅絹綢絲絨般的質感、不同角度泛出的光澤和自然天成的圖案紋理,通過精心構思,把他們拼貼成有國畫、油畫、水粉畫效果的工藝畫。
此外,省級非遺搬打獅子也流行于瀘州納溪一帶。它是為慶新年、賀豐收而舉行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化活動,融武術、雜技、歌舞技巧,集文獅、武獅于一體。
一支完整的搬打獅子隊有16至18人,大致分為“孫悟空”(俗稱“小臉子”)、“沙和尚”(俗稱“大臉子”)和“耍獅子”三種基本角色。其中“小臉子”和“大臉子”對表演者的體能、反應、膽識有很高要求,必須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因此訓練時十分嚴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