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談兩岸影視合作 頌優秀歷史文明|專訪《刀尖》導演高群書:兩岸是一家人,期待攜手拍出融合佳作

2023-11-25 11: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編者按】2009年上映的,由中國內地導演高群書與中國臺灣導演陳國富聯合執導的電影《風聲》,不僅在當年斬獲超2億的票房,時至今日仍深受觀眾的肯定與追捧,被稱作“國産諜戰片的天花板”。儘管電影首映後的十餘年間,也出現了不少諜戰片大熱銀幕,但無疑《風聲》的高度,令它之後的同類型電影再難望其項背。
  從業30餘年,導演高群書不僅拍攝有《征服》《保密局的槍聲》等家喻戶曉的電視劇作品,也進行了《西風烈》《神探亨特張》《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過年好》等不同類型的電影創作。如今時隔14年之久,他與電影《風聲》的原著作家麥家攜手推出的電影《刀尖》上映,為觀眾續寫大銀幕上的諜戰傳奇。
  時值電影《刀尖》上映之際,作為與諸多臺灣導演、演員深入合作,不斷為兩岸優秀影視作品增光添彩的資深電影人,導演高群書在11月23日做客台灣網文娛頻道《融融與星談》欄目,為兩岸網友分享深耕行業三十餘年的創作之路,暢談拍攝背後的動人故事。
電影《刀尖》導演高群書接受台灣網《融融與星談》欄目專訪。(台灣網 劉賽飛 攝)
  以下是採訪全文: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從1994年您執導的紀實公安題材電視劇《中國大案錄》播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想請問您是如何開始走進影視行業的,有什麼特別的啟發或是經歷促使您成為一名導演嗎?
  高群書:我1986年大學畢業,1988年進入影視行業,真正被承認算作一名導演,是在1995年拍攝了一部農村兒童題材的電視劇《金豌豆》之後。《金豌豆》講的是一名支教女老師與一群小學生之間的故事,與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中心合拍,拿到了1996年“飛天獎”的二等獎。在此之前我更多是在從事製片工作,當時陳勝利導演把我從石家莊叫到北京,讓我以製片身份參與了他拍攝的講述開封博物館被盜案件的紀錄片《九一八大案紀實》——我之後拍攝的《中國大案錄》也是它的延續。在拍攝的間隙我執導了《金豌豆》,並以此在電視劇領域得到了專業上的承認。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除導演之外,您還擔任過演員、編劇、監製,可以分享一下不同的身份對您有哪些含義嗎?在您客串出演的諸多作品裏,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呢?
  高群書:做演員是出於朋友們的邀請,讓去幫忙串戲。第一次是在馬儷文導演拍《我叫劉躍進》的時候,我客串出演了一個包工頭,那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收到好多朋友的串戲邀請。有一個讓我覺得很有突破的角色,是在劉傑導演的《透析》中,我所飾演的梅婷的律師。他是一個“壞心眼”很多,但盡力維護客戶利益,不能單純用好壞去評判的角色,我認為演得很成功。劉傑是一位很有才華,拿了很多大獎的導演,我個人覺得《透析》這部作品拍得非常好,很可惜沒有獲得國際大獎。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您執導了許多警匪題材的影視劇作品,其中《征服》更是家喻戶曉,想請問您選擇在這個領域深耕,背後有哪些淵源呢?有沒有哪一部作品或者哪一段經歷對您的創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高群書:由於我畢業于中文系新聞專業,本身對社會上的真實事件和人物比較感興趣,在拍《中國大案錄》的時候,每一個案子我都去採訪。當年在山西拍攝《95打拐第一案》時,由於案件還沒有完全偵破,我在形式上也採取了“真實記錄和扮演相結合”的創新手法,我們與專案組的警察共同生活,共同去抓捕拐賣人口的案犯。在《中國大案錄》之後的近十年,我都在進行警匪題材的創作,這得益於當年採訪了很多警察、受害者,包括殺人犯等不同身份的人,讓我了解到了警察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實狀態和心境,以及很多犯人走向犯罪道路,其實是由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上過學,對善惡、人性,以及社會的一些看法都是扭曲的,所以受教育至關重要,它能讓人避免走向歧途,也能讓人在關鍵時刻懸崖勒馬,而這些複雜的經歷絕不是之前虛構的電影、電視劇所能比擬的。所以之後拍攝任何題材的作品,我和團隊都要做大量的採訪,包括去當地體驗生活,這在我看來都是必須的。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早些時候您主要致力於電視劇的創作,之後轉向拍攝電影居多,請問是什麼促使了您的轉變?
  高群書:拍電影是每一個導演最終的夢想和結果,電影對專業度的要求也更高、更精。我在拍攝電視劇《征服》時就有了拍電影的想法和計劃,也購買了兩部小説的版權。真正能夠執導電影,是後來有一位朋友找到我拍歷史犯罪片《東京審判》,有了這次機會,才有了之後拍攝的電影作品。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您與多位臺灣電影人合作過,其中與臺灣導演陳國富合導的電影《風聲》被稱作“諜戰片天花板”,並且您曾多次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的獎項和提名,可以説是深受兩岸同胞、觀眾們的認可和喜愛,在您與來自寶島臺灣的導演、演員的合作中,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經歷,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高群書:我在2005年拍《東京審判》時就與臺灣演員朱孝天、林熙蕾合作了,也用了很多香港演員。大家都是中國人,除了口音之外沒有什麼區別,也沒有把這當作需要特別對待的點。包括後來和國富一起拍《風聲》,也經常去臺灣做兩岸的電影交流,《神探亨特張》獲得金馬獎之後也去臺灣做了評委,大家都處得很好。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那您認為電影該如何助力於促進兩岸之間的親近理解與交流交往呢?
  高群書:兩岸的交流不光是經貿和親緣上的交流,我覺得電影是個特別重要的交流方式。臺灣有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那些年我們每年都會去臺灣,他們也經常來大陸,兩岸的電影人之間互相走動,參加各種放映、座談、講學活動。我在當金馬獎評委的時候,能夠明顯感覺出大陸、臺灣、香港電影之間風格上的差異,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對於人生和社會所産生的不同看法與思考。但大家對於民生問題的關注是相同的,對於普通人生活的展現同樣。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交流方式,我也希望以後兩岸能夠更暢快地進行交流,既是文化上的,也是技術和創作心境上的,大家互相參照,互相融合。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您最新上映的電影《刀尖》是《風聲》之後第二次和作家麥家合作,在廈門金雞電影節舉行的推介會上,麥家老師提到了臺灣作家張純如所撰寫的《南京大屠殺》,號召大家牢記歷史,請問您還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向觀眾傳遞哪些訊息和情感呢?
  高群書:《刀尖》所講述的是南京大屠殺之後,1940年南京城內汪偽、日軍、國民黨軍統,以及共産黨地下組織四方勢力鬥爭的故事,那段歷史是我們中國人共同面對的慘痛記憶,當年日本人侵佔了我們的國土,對中國人做出慘無人道的行徑,我們有一批熱血的人挺起胸膛、拿起刀槍去反抗,這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
圖為由作家麥家撰寫的電影《刀尖》原著小説。(台灣網 劉賽飛 攝)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刀尖》也有臺灣演員高捷的參演,您是如何評價這位老戲骨的呢?
  高群書:高捷人太好了,很敬業。他比我年長幾歲,對人生和社會的觀察非常老道。儘管常年在臺灣生活,但他可以與我們共情,並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融入到拍攝中。他在看過電影之後非常激動,説拍得特別好,最近跟著我們跑路演,也每天發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給《刀尖》打call,號召大家去看。我是一個念舊的人,合作過感覺好的演員就會一直找他合作,包括和張譯、黃志忠也是,在我和他們拍完《國家行動》之後,就又找他們來拍了《刀尖》。所以以後有機會,也希望還能與高捷合作。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那您今後還有哪些想要合作的臺灣導演或演員嗎?
  高群書:之前合作得都很愉快,除了剛才提到的,像拍《風聲》時和蘇有朋,還有前兩天《刀尖》在杭州放映時,臺灣導演徐小明也去看了,我們生活中其實還是有很多交往的。演員就更不用説了,像生活中很熟的陳妍希、張鈞甯,都曾經謀求過合作,也肯定會合作的。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對於今後兩岸合拍、共同創作優秀的影視作品,您有哪些呼籲或建議嗎?
  高群書:特別希望還能像那幾年一樣,我們坐在一起聊天、喝酒、暢談理想、交流拍攝理念。我很懷念那時候,也特別希望能夠重新回到融洽的交流中,因為兩岸是一家人。希望能重新回到一家人這樣友好的、自然的狀態去共同地創作、共同地生活。
  台灣網《融融與星談》:作為前輩,對於推動兩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您有哪些建議和鼓勵的話想對新一代的電影人們説嗎?
  高群書:我們雖然歲數大一點,在這個行業裏的經歷多一點,但大家都是電影人,共同的目標首先是融洽,大家要像哥們兄弟一樣,一起玩,一起工作。第二就是要拍出人文色彩重的好作品,拍出促進融合,乃至人類文明的好電影。這是大家共同奮鬥的目標,老導演和年輕導演都是一樣的心態。
電影《刀尖》海報。(台灣網 發)
  據悉,電影《刀尖》自2018年殺青,延宕5年才正式與觀眾見面,目前已于11月24日正式全國公映。無論是2009年的《風聲》,還是相距14年上映的《刀尖》,導演高群書作品中所凝聚的民族力量,同樣激勵著兩岸同胞銘記先烈的犧牲,攜手共築美好的未來。
  采寫:鬱誠
  攝影:劉賽飛、徐冬冬
  審校:薛超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