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看大陸:遼寧錦州萬佛堂石窟 造像藝術寶庫
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近日,臺灣《經濟日報》發表了介紹遼寧省錦州市的報道,説明瞭萬佛堂石窟的歷史、文化、藝術、宗教與科研價值。
報道指出,萬佛堂石窟位於錦州義縣城西北9公里處,前臨大淩河,背倚福山,始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是東北地區最大最古老的石窟群,被譽為中國北方石窟造像藝術寶庫。
萬佛堂石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同屬北魏時期的文化遺産。其石刻造像、藻井雕飾、歷代碑刻等,具有極高的雕刻藝術水準。現存的佛窟分東西兩區,其中東區7個洞窟、西區9個洞窟,共有石刻造像430余尊。
石窟西區由營州刺史元景為孝文帝和先祖祈福而建;石窟東區為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人開鑿。
西區分上下兩層,下層為6個大窟,上層為3個小窟,另有部分壁龕。東側第一個石窟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高約5米,中央有一方柱上連窟頂,柱子四面佈滿精細的雕刻,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東區佛像大者丈余,而小者不過盈寸,整個造像群佈局嚴謹、內容豐富、鐫刻精巧、栩栩如生。其中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甚是顯眼,泥塑金身,坐于寶座之上,從周身向外伸展的每只手上都有一隻眼睛,意在教化人們做事切莫眼高手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