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內蒙古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大草原和太平洋“距離很近”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愛上內蒙古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大草原和太平洋“距離很近”
作者 徐雪瑩 楊程晨 陳晨
北京二環邊的五道營衚同裏,以兩岸少數民族為主題的酒吧VA即將步入經營的第八年。駐唱的少數民族歌手、不同族群的圖騰呈現,加以臺灣風情特色餐飲,成為這家店在酒吧林立的五道營別具一格之所在。
酒吧的執行長楊品驊是來自臺灣花蓮阿美族群的歌手,十幾年來登上過大陸不少演出舞臺,同時也活躍于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的各式活動中。他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表示,大陸的各類創新實踐對臺灣少數民族的發展也有啟迪,特別是臺灣青年,不妨親身體驗其潛藏的諸多可能性。
2022年,楊品驊在內蒙古烏蘭察布黃花溝拍攝紀錄片。 (受訪者供圖)
當草原的蒼鷹遇見太平洋的風
如今,楊品驊基本上每兩個月就要去一趟內蒙古,參加藝術采風與交流活動。在他看來,居住在草原上的朋友和生活在大海邊的阿美人性格很相近,都熱情好客,對於未知世界的崇敬也是一樣的。
花蓮作為臺灣地區面積最大的縣,地廣人稀,毗鄰太平洋。楊品驊曾帶阿美部落裏的長輩們去草原。“第一次去,大家並不覺得陌生。”他説,在家鄉人看來,草原搖曳起的波瀾恰似太平洋面的浪花,族人很樂於跟蒙古族的朋友們分享自己在海邊生活的故事。
“你聊的是草原,我聊的是太平洋。但兩邊越聊越覺得距離很近,這很奇妙。”他説。
楊品驊認識到,兩岸的少數民族在音樂上有相通之處。“蒙古族的長調、阿美人的吟唱,很多都沒有歌詞。綜藝節目裏,蒙古族樂隊使用的傳統樂器口簧琴,臺灣的泰雅人也在使用。”
縱使不同地區音樂演繹方式不盡相同,人們對大自然的樸素情感可以同頻。楊品驊和創作團隊嘗試融合草原和海洋的元素,用器樂描述這份能夠共情的感動。
“長髮小寨”點亮靈感
楊品驊談到,如今的臺灣少數民族仍未真正地“走出去”,發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旅遊經濟,且多集中于産業鏈上游,“東西是我們種的,茶商不是我們;當地旅遊那麼火爆,酒店老闆不是我們;族人在家鄉唱歌跳舞,為自己的文化打工……”
如何讓一些看似遙遠的少數民族文化走入更多民眾的生活?少數民族特色産品如何銷往更大市場?如何吸引購買者持續對這些産品保有興趣?
在大陸的所聞所見啟發楊品驊萌生許多想法,他正計劃付諸實踐。他説,大陸廣闊的市場提供了很多試錯機會。很多新的嘗試是人們過去難以想像的。
2023年,楊品驊參加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 (受訪者供圖)
三年前,他探訪廣西桂林瑤族長髮村,看見“當地的老奶奶蓄髮兩米,一根白頭髮都沒有”。如今,這些長髮奶奶穿著民族服飾“進駐”網際網路直播間,推廣當地特色的養發産品“淘米水洗髮水”。“這是直擊當代年輕人擔心脫髮、白頭的痛點。”他説,産品不僅銷量頗豐,還間接帶動了當地旅遊。
楊品驊認為,這是一個將少數民族産品與當下需求對接的過程。借由網際網路直播打破地域限制,挖掘年輕人的需求,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大陸給臺灣青年更多可能性
除音樂人、自媒體人、酒吧老闆外,楊品驊的另一個身份是專注臺灣少數民族青年發展的協會負責人。他介紹臺灣少數民族青年來北京讀書、實習、工作,幫助他們在大陸發展。
楊品驊認為,對很多臺灣青年而言,來不來大陸發展,意願在個人;但大陸蘊藏的各種可能性,只有來過之後才有發言權。
“現在找工作的壓力不小,有些年輕人選擇了回臺灣發展。但只要你走出過舒適圈,看過外面的世界,你的視野也會發生變化。”楊品驊説,臺灣青年曾經在大陸的經歷或將在5年、10年後帶給他們更多可能性。“微信一發、電話一打”,就可以決定再次出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