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再被強制“退群”,是對“臺獨”勢力的當頭棒喝
章婕妤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8月21日,中美洲議會全會通過取消中國臺灣地區所謂“立法院”常駐觀察員的地位,接納中國全國人大成為常駐觀察員的決議。這是臺當局近年來繼“雪崩式斷交潮”之後又一次“重大外交挫敗”,意味著如今全球再無任何政治性國際組織接納臺灣地區。這也再度證明“臺拉邦交關係”不得民心,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與此同時,伴隨著臺拉關係步入下坡路,中拉關係邁上新臺階,開啟新階段。
此番被強制“退群”,對臺當局而言,是極度有失顏面之事,也是對“臺獨”分裂勢力的迎頭痛擊和當頭棒喝。尤其是中美洲議會強調,以聯合國1971年10月25日通過的決議為基礎,視臺灣為中國的一省,徹底認定其在該組織20多年的觀察員地位是非法的。
其實,早在去年4月,中美洲議會就發表公報,明確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今年7月中旬,拉美激進左翼代表國家尼加拉瓜再次提議撤銷臺灣方面的觀察員身份。而為了保留最後的體面,臺灣地區所謂“外交部”隨即宣佈“決定自即日起正式退出中美洲議會”。可悲的是,臺當局自導自演的“主動出局”戲碼,並未改變其“被動接受”的結局。
中美洲議會的決定也引發美國的不安。當日,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發佈聲明,妄稱“中美洲議會唯有臺灣參與才會成果豐碩”。同一天,美國參議院西半球外交關係小組委員會也妄加指責了此次投票,顯示出美臺捆綁意圖過於明顯。
但在美國一貫堅持對臺戰略模糊的背景下,臺在美“後院”的外交命運卻逐漸清晰。今年初,在宏都拉斯宣佈與中國大陸建交後,臺在拉“邦交國”減至七國。臺灣在中美洲這一所謂“邦交大本營”中節節敗退,地區國家紛紛選擇與臺當局集體切割,與中國大陸建交國數量在短短6年間從一個迅速增至六個。近期,又一中美洲國家瓜地馬拉大選落幕,“種子運動”黨候選人貝爾納多 阿雷瓦洛以巨大優勢擊敗反對派“全國希望聯盟”。阿雷瓦洛在競選期間承諾,當選後將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尋求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因此,此次中美洲議會“排臺納中”之舉會否引發“骨牌效應”也十分值得關注。在美國勢力範圍影響之下,廣大中美洲國家的拉美人民“聯合自強、獨立自主”意識開始覺醒。
值得一提的是,臺拉關係和中拉關係具有本質不同。一是兩者存在合理性不同,二是雙方發展邏輯不一。臺灣地區一直飽受“無效身份”的困擾,沒有合法政治身份,自然難以在“對外交往”中擺正位置,從而避免誤入歧途。而臺當局恰恰犯了此方面大忌。自1991年“中美洲統合體”成立後,臺灣地區直接捐錢修建統合體總部大樓。作為“中美洲銀行”的域外會員,臺當局擁有第一大持股身份,並通過長期增資成功滲透進中美洲議會。但僅靠金錢投入粉飾和裝點起來的“政治身份”是經不起推敲的。
另外,中國堅持與拉美合作的本質是南南合作,以相互尊重為前提,以共同發展為目標,以互利共贏為原則,以開放包容為特質,順應世界大勢和歷史潮流,符合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中美洲國家與中國大陸建復交後,在政治、經貿、民生和人文交流領域都取得了快速發展,合作成果有目共睹。中國與中美洲等拉美國家開展合作,從未以意識形態劃線,這與臺當局附加政治條件的“金元外交”和美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的虛假承諾,形成鮮明對比,拉美方面自然看在眼裏。對於誰是真正的合作夥伴,誰是虛情假意的“塑膠朋友”,自然不言而喻。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歷史大勢,不可阻擋,拉美國家和人民也在看清現實後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事實再次證明,民進黨當局企圖“倚外謀獨”註定失敗,臺灣地區在拉“邦交”歸零終究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