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民族復興之基,2023青峰會科教分論壇吹響兩岸英才“集結號”
中國臺灣網7月13日北京訊(實習記者 常凱特 高嘉鴻)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作為“攜手繪青春 奮進新時代”2023兩岸青年峰會的重要組成部分,7月12日下午,由國務院臺辦、教育部、全國青聯、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清華大學協辦的“聚科教人才合力 築民族復興之基”2023兩岸青年峰會科教分論壇在稻香湖景酒店舉行。
參與論壇的兩岸知名學者和優秀青年,共話科教興國與人才培養新思路,探討兩岸青年融合發展新方向,用更深、更實的交流讓彼此心更近、情更濃。
2023兩岸青年峰會科教分論壇現場。(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智能化時代,兩岸高等教育學府合作發展遇新機
商務部原部長、海協會原會長、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陳德銘在主旨演講中指出,“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的問世,已經讓很多青年朋友的學習和工作進入了智能化時代。因此,當下兩岸青年交流突出科教主題,是大勢所趨,兩岸青年應該共同探索新時代的新知識,互相學習,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據教育部港澳臺辦舒剛波副主任介紹,近十年來,教育部累計開展對臺交流項目1300余個,兩岸近千所學校參與,約6萬名臺灣師生來大陸採訪交流。此外,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宏偉介紹了清華大學新生拓展、業務主題實踐項目、桑梓研修營等一係列活動,為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深造提供多元的教育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科教興國與大學使命”圓桌對話現場。(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陳雲英在論壇上提出了三點暢想,第一,制定人才儲備計劃。第二,構建不受限的全民學習的教育體係。第三,建設青年人才友好城市。“當中國有3.2億人才時,中國的真實強大國力,是美國無法較量的。中美兩國的關係會比當前更加和諧,兩國即使有意見分析,也會有事好商量。”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係教授李彥夫結合自身經歷,介紹了工業工程領域內兩岸交流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企業是臺灣的富士康,它的工業工程水平非常高,很多工業工程經典案例都來自于富士康工廠。在教學、科研、產業這三個方面,兩岸的工業工程交流合作非常廣泛。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張佑宗教授聚焦AI技術發展帶來的多重問題,邀請兩岸學者共同探討AI對勞動市場的供需、社會以及教育資源的分配等方面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人類掌控AI,不管是老師或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基本態度是學習它、使用它、超越它。”
北京大學的郭少軍教授指出,科教興國戰略里,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高效向經濟發展主戰場,輸送了60多萬博士生和650萬博士……為黨國家的事業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撐。”
科教興國,兩岸青年顯擔當
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中,兩岸青年是主力軍,他們在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肩負起更多歷史使命。“我感受到的是,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身份、特殊的角色,在整個世界的變劇中,發揮著獨特的影響力。”北京臺資協會青年會會長黃國書說道。
“身為臺灣青年,對自己在科教戰略中的角色要認知充分。”吉利控股集團智能制造主管工程師王啟倫說道,“我們除了成為科教方面的創新者外,更多的部分應該是成為傳播者或甚至是領導者,通過各種渠道,如學術會議、科技論壇、社交媒體等,與其他青年和專業人士進行交流,分享我們的知識與經驗。”
青年在科教戰略中的角色與擔當”圓桌對話現場。(2023兩岸青年峰會官方圖,中國臺灣網 發)
大陸學生代表清華大學水利係博士陳星安分享了自己的社團經歷和學習成果,號召青年人要厚植家國情懷,勇于攻堅克難,投身實踐戰場。“與時代相向,與祖國同行,把自己的發展和祖國的發展融合到一起。”
臺灣學生代表清華大學社會學院博士陳君講述了自己赴陸求學的體驗與收獲,她認為人才教育要面向未來,具有前瞻性。“教育不僅要思考未來5年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還要思考20年、50年後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青年是兩岸交流中最活躍的因素。兩岸青年峰會成立至今,持續為兩岸青年交流搭建平臺、創造機會,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兩岸青年與大學的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兩岸正凝心聚力,攜手共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審校/李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