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小小一片茶 濃濃兩岸情(兩岸脈動)

2023-03-27 09:0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初春的清晨,閩西南的山間雲霧繚繞,一壟壟翠綠的茶樹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引來許多遊人拍照打卡。這讓謝東慶心裏美滋滋的。

  “這片茶樹是我20多年前種下去的。”這段時間,年逾古稀的謝東慶時常帶著新買的相機到自家茶園轉一轉,“這小小一片茶葉,是我幾十年來的心血和事業,也見證著兩岸割捨不斷的情緣。”

  謝東慶出生在臺灣彰化,是最先到福建漳平投資茶園的臺農。在他的帶動下,一批批臺農跨越海峽來到漳平,在這片熱土上種下一棵棵茶樹,也繪就了一幅幅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畫卷。

  紮根“大陸阿里山”

  “好生態,讓我下定決心”

  為什麼來到大陸、選擇漳平?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謝東慶經常被問起這個問題。

  “臺灣高山茶發端于福建。我祖籍就在福建,想在這裡找一片合適的地方投資茶園。”1995年冬,四處尋找茶葉種植基地的謝東慶第一次來到永福鎮。這裡地處高山盆地,群山環抱,當地農民一直以種植蔬菜和花卉為主。

  “高山雲霧出好茶。”一番考察之後,謝東慶發現,永福的緯度、海拔、氣候、土壤等條件與臺灣阿里山相似,非常適宜高山烏龍茶生長,“這裡平均海拔78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7.3攝氏度,屬於溫和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且沒有工業污染,肯定能出好茶。”於是,謝東慶承包了永福鎮後盂村的600多畝荒山,雇請300多人墾荒整地。連續奮戰3個月後,茶樹在永福鎮生了根,謝東慶也創立了漳平第一家臺資茶企——福建漳平臺品茶業有限公司。

  “當初,是永福的好生態讓我下定決心。”回想起20多年前的往事,謝東慶感到十分幸運。

  茶樹種下了,茶園如何才能經營出特色?謝東慶大力發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休閒觀光農業,茶園成為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旺季時單日遊客能達數萬人。

  “把臺灣阿里山‘搬’到福建。”“2022年度三農人物”推介活動這樣介紹謝東慶,他也成為第一位獲此榮譽的臺灣同胞。“希望更多臺灣農民可以參與到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中來。”謝東慶説。

  受到謝東慶的鼓舞,一批又一批臺農來此投資創業,永福鎮成為臺商個體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鄉鎮,也是大陸規模最大的高山烏龍茶生産基地。2006年7月,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在永福鎮掛牌成立,2008年升格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

  “目前,共有600多名臺農紮根福建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經營臺灣高山茶種植基地48個,種植高山茶面積5萬餘畝,年産茶5800余噸,實現産值10億元。”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張北泉介紹,漳平臺創園連續6年在全國28個臺創園建設發展考評中獲得第一名(優秀等次),並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名單。

  享受“保姆式”服務

  “好政策,讓我更加安心”

  把鮮黃豆磨成豆漿,加入益生菌和紅糖,發酵稀釋後澆灌在茶樹根部;黃豆渣配上蔗渣、米殼等發酵,在大寒時開溝掩埋,這就是茶樹的“營養大餐”……臺農李志鴻介紹自己的種茶妙招,“我的茶樹都是‘喝豆漿’長大的,品質好,更受歡迎。”

  李志鴻與茶結緣的故事,要從他的父親李仰蘇講起。

  “我的父親出生在永福鎮李莊村,1947年赴臺經商,後來定居臺北。從上世紀80年代兩岸恢復交流起,我就經常隨父親返鄉探親,捐資支援家鄉的公益事業。”因為濃厚的故鄉情結,2004年,李志鴻回到李莊村,投資建設起2500畝的高山烏龍茶綠色生態基地。

  那麼大的投資,有沒有遇到困難?“困難是有的。”面對記者的提問,年逾花甲的李志鴻快人快語。

  投資初期,要把荒山變“熟地”,開發成本很高。“從平整土地到自動噴灌系統、從茶樹苗到人工,每畝投入高達3萬多元,沒多久資金鏈就出了問題。”怎麼辦?最好是能找銀行貸款。“但是我們在大陸沒有房産等可以抵押,很難申請貸款。”最終,在地方政府協調支援下,中國農業銀行福建分行通過茶樹抵押為李志鴻發放了1000萬元貸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這説的是10多年前,現在政策越來越好。”李志鴻細數如今能享受的政策:茶山辦有林權證,享受“同等待遇”;工廠和民宿蓋到哪,政府就把道路硬化到哪;貸款利率享受政府貼息後不到1%,比臺灣最低農業貸款利率還優惠將近一半;用水每噸只要0.85元,電力系統還提供七折優惠……“這些好政策讓我更加安心,全力發展沒有後顧之憂。”僅2022年,李志鴻就通過貼息貸款政策貸了2000多萬元,用於觀光工廠的改造升級。

  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讓李志鴻感觸很深。“項目審批過程是否規範?”“基層幹部是否有推諉扯皮、吃拿卡要問題?”……李志鴻經常會得到漳平市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的關心。李志鴻説,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務。

  如今,李志鴻創辦的福建漳平鴻鼎農場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建成了海峽兩岸高山烏龍茶規模最大的現代茶廠,生産的茶葉獲得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參展農産品金獎。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大陸市場可以成為臺灣農民發展奮鬥的另一個春天,茶葉可以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使者。”今年春節,李志鴻回到臺灣南投縣,把自己的故事講給鄉親們聽。“老鄉們都非常吃驚,也非常羨慕我們在大陸有這麼好的發展條件。”李志鴻話語間帶著些自豪,“我們今年可能要接待好幾批來考察交流的臺灣鄉親。”

  搭上鄉村振興“快車”

  “好前景,讓我充滿信心”

  在高山茶園中尋一間木屋,採茶、品茗;吹山谷清風,看滿天繁星,賞日出雲海……這是陳耘嘉打造的岳山嘉茗茶莊園。

  陳耘嘉是追隨祖輩返鄉的“臺三代”。

  “1948年,我的爺爺從大陸去臺灣教書,但一直對家鄉牽掛不已,總是告訴我們不能忘根。”2005年,陳耘嘉的父親陳憲智回到家鄉——漳平官田鄉,開發了600多畝茶園。2015年,陳耘嘉來到茶園看望父親,發現這裡有好山好水好政策,於是辭去了臺北一家科技公司的工作,接手父親的茶園。茶園的“蝶變”正是從那時候開始。

  堅持不打農藥,改變茶園種植方式,全面轉向生態有機;將老茶廠改造成觀光茶廠,增加採茶、制茶等休閒體驗項目;建設主題民宿、茶室,把茶園和民宿融為一體……“我們的定位是集吃、住、玩、研學、體驗于一體的人文休閒茶園,讓旅人可以遠離喧囂浮躁。”陳耘嘉還將爺爺的書法和茶道相結合,展現代代傳承的茶香墨韻。

  如今,岳山嘉茗茶莊園裏,經常可以看到身著採茶服、腰係小竹簍的遊客。“旺季時民宿一房難求,今年‘五一’期間的客房已經預訂出去很多了。”陳耘嘉認為自己是搭上鄉村振興“快車”的幸運兒,“這樣的好前景,讓我充滿信心。”

  採用自然農法種茶,也給陳耘嘉帶來意外的驚喜。“在不打農藥的情況下,會有很多小蟲來啃咬茶葉,其中一種蟲叫小綠葉蟬,茶葉被它叮咬後反而散發出天然的蜜香。”於是,陳耘嘉就以蜜香特色研製生態特色茶品,得到很好的市場反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陳耘嘉感慨道,“這就是大自然給我們最好的饋贈吧!”

  越來越多像陳耘嘉一樣的“臺二代”“臺三代”來到這片熱土,他們或接手父輩的産業,或另辟一方天地——陳濂豐不僅接手了父親300多畝茶園,還另外自己經營了600多畝,同時擔任漳平永福閩臺緣高山茶産銷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為廣大臺農服務;曾中信不僅協助父親在茶園建設民宿,還在永福鎮中心十字路口開了一家“臺灣茶葉故事館”,經營特色奶茶和小吃,也拓寬了茶葉銷路……

  春分過後,漳平臺創園的茶樹枝丫上已經冒出三兩片嫩綠的芽,再經幾場春雨的滋養,春茶就可以開採……臺農們在大好春光中迎來了忙碌的新一年。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大陸阿里山’已成為福建省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閩臺農業交流合作的示範樣板。”漳平市委書記馬桂秋説,將繼續做好“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文章,積極探索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新路,全力把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名片擦得更亮。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