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2022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特稿|統一之聲傳遍華夏、與“臺獨”分裂鬥爭到底、“攜手圓夢”吹散“冬寒”

2023-01-18 17:5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1月18日北京電(記者 李柏濤)“2022年,兩岸關係復雜嚴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團結兩岸同胞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對臺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在2023年首場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如此總結了2022年的兩岸關係。

  過去的2022年,對兩岸關係而言,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歲月,有很多大事件,永久載入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史冊之中。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臺灣省籍代表團代表合影。(中國臺灣網 發)

  金秋北京 二十大報告的統一之聲傳遍華夏、響徹兩岸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22年10月16日的人民大會堂。金秋的北京,一陣陣經久不息的掌聲,從這里傳遍華夏,響徹兩岸。

  “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猶如昨日重現,縈繞在耳邊,振奮著兩岸每個期盼團圓的中國人。

  臺灣《觀察》雜志發行人兼總編輯紀欣在臺北家中,完整看完了當天的電視轉播。作為中國臺灣網主辦的“2022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臺灣地區專家評委之一,紀欣認為,這條新聞的入選可謂是眾望所歸。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紀欣對中國臺灣網表示,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將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寫入黨代會報告中,顯示解決臺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三大歷史任務之一,同時也是邁入新時代的重點工作。

  “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偉大祖國永遠是所有愛國統一力量的堅強後盾!”

  身為島內統派代表,曾任臺灣“統一聯盟黨”主席的紀欣認為,二十大報告高度肯定了臺灣愛國統一力量,是對島內支持統一事業人士的極大鼓勵。

  “黨的二十大報告涉臺部分,是指導我們未來五年對臺工作的總綱領。”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表示,黨的二十大確立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也再次明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對今後兩岸關係的基本走向有著長遠影響。

  包承柯是中國臺灣網主辦的“2022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大陸地區專家評委之一。

  反“獨”促統、探索“兩制”臺灣方案 反映人民心願

  時間的指針來到2022年10月22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00多名代表、特邀代表以舉手方式,鄭重表決、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

  4天之後,新華社受權發布了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全文)。其中,在總綱部分,加入了“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這句話,體現全黨意志、反映人民心願。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第十單元為“堅持‘一國兩制’ 推進祖國統一”,在涉臺部分,特別將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列入。(中國臺灣網 李柏濤 攝)

  時間的指針再一次回撥。

  2022年8月10日上午10時28分許,中共中央臺辦發言人受權就發表《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發表談話。

  發言人強調,“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臺海形勢下,發表該白皮書,有利于揭批“臺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勢力勾連挑釁,企圖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阻撓破壞中國統一進程的惡劣言行,揭露他們的政治本質和險惡用心,體現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不可動搖、意志堅如磐石。”

  來自兩岸的專家評委們對這兩件大事的印象尤為深刻。

  臺灣地區專家評委之一、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表示,《中國共產黨章程》加入反“臺獨”內容,以及《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的發表,不但重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也展現了大陸政府及人民追求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闡述新時代繼續矢志不渝推進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立場和政策。

  “反‘獨’與促統是一體兩面,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紀欣指出,若不能有效遏制“臺獨”,國家自然難以實現完全統一,但若僅反“獨”而不促統,則將使兩岸分隔的現狀“固定化”、“持久化”。唯有積極促統、努力探索“兩制”臺灣方案,才能有效反“獨”。

  紀欣也注意到,由于《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未提及“不會派駐軍隊和行政官員駐臺”,引起臺灣社會普遍關注。她認為,這樣凸顯了“一國兩制”的“兩制”內涵,會依臺灣政治局勢及兩岸關係發展與時俱進,目的是確保祖國實現完全統一後的臺灣長治久安。

  大陸地區專家評委之一、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主編倪永傑也表示,大陸方面牢牢把握著發展兩岸關係、推進國家統一的戰略主動。黨的二十大涉臺論述與反“臺獨”寫入黨章,《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的發表,“增強了我們引領統一大業、管控臺海風險的主動權、塑造權,譜寫出新時代新徵程的統一樂章。”

  “圍臺”實戰化演訓 與“臺獨”和幹涉勢力鬥爭到底

  “臺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幹涉是當前臺海形勢緊張動蕩的根源,嚴重危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臺灣同胞切身利益。

  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022年8月2日23點17分時,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臺灣海峽。

  東部戰區宣布,當晚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將在臺島周邊開展一係列聯合軍事行動,在臺島北部、西南、東南海空域進行聯合海空演訓,在臺灣海峽進行遠程火力實彈射擊,在臺島東部海域組織常導火力試射。

  解放軍此次規模空前的“圍臺”實戰化演訓,正是針對性地反制、震懾時任美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美臺勾連升級的消極舉動。

  “這次‘圍臺’軍演帶給島內相當大的衝擊,自此‘臺海無中線’(編者注:大陸方面從未承認兩岸之間存在“這麼一條線”。)已然成為臺灣方面無法否認的現狀。”洪秀柱認為,很多臺灣民眾在這次事件中,真實體會到大陸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信念,而佩洛西拍屁股走人後不管不顧,也讓不少臺灣民眾看清美國不可信、只會在臺海制造麻煩的真面目。

  倪永傑表示,有效開展反分裂、反幹涉鬥爭,既要發揮鬥爭精神,又增強鬥爭本領,開展“圍臺”軍演、懲處頑固“臺獨”頭目,就是要粉碎“臺獨”勢力、外部勢力的陰謀,確保國家統一進程不被逆轉。

  紀欣也指出,在佩洛西于臺灣流竄的18個小時中,臺灣統派團體“如影隨形”,表達強烈抗議之聲,“這證實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可隨時出動,更會奮戰、鬥爭到底。”

  “九二共識”明確兩岸性質 “臺獨”同和平水火不容

  2022年當地時間11月14日下午,時光的指針從臺灣海峽,緩緩地劃過南中國海,指向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

  在這里,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習近平係統闡述了臺灣問題由來以及中方原則立場。習近平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是中國的內政。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任何人想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都違背中國的民族大義,中國人民都絕不會答應!我們希望看到並始終致力于保持臺海的和平穩定,但“臺獨”同臺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

  不能忘了,2022年還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30周年。7月26日,“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並講話。他指出,30年前,兩岸中國人選擇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其核心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一過程和內容均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錄,任何人、任何勢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九二共識”明確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奠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

  海峽兩岸一家親! 同胞“攜手圓夢”吹散“冬寒”

  2022年6月7日,當時光的指針撥到此時,洪秀柱的記憶也被拉回到懷柔寬溝那幾個難忘的北京仲夏之日。

  第二屆“攜手圓夢”主題活動在那時如期而至。

  第二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交流研討活動2022年6月7日上午在北京舉行,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致辭。(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兩岸本就是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一家人,無論從歷史、從法理、從文化還是從血緣來看,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都不會改變;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兩岸未來的統一,更不容許外部勢力指手畫腳、橫加幹涉。有句話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即便背負再大壓力、遭逢再多誤解,為了兩岸和平、為了未來的統一、為了民族的共榮與復興、更為了傳遞正確的價值與信念,我們都必須站出來振臂疾呼!”

  字字金句。

  洪秀柱清晰記得自己那段觸人心靈、澎湃人心的發言。而由中國臺灣網制作的相關短視頻,一經發布,迅速衝上社交平臺熱搜榜,播放量突破億次。

  “包括‘攜手圓夢’、‘青發論壇’這些係列活動的舉辦再次印證,兩岸民間交流絕不會因民進黨當局的人為阻撓而中斷。”洪秀柱對中國臺灣網說。

  “海峽兩岸一家親。衷心希望兩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

  這份暖暖的祝福,來自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

  2022年,兩岸關係雖經歷重重考驗和挑戰,但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仍是兩岸同胞不變的共同心聲。只要我們和衷共濟、同心同行,這一窩淺淺的海峽,定會天涯變咫尺、天塹化通途。兩岸關係的“冬寒”,也終將被春風吹散。(審校/齊曉靖)

[責任編輯: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