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可愛的‘團團’,你要加油!”

2022-11-11 14:0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圖為大陸專家魏明(左)與吳虹林(中)在臺北動物園探望“團團”。右邊為臺北動物園保育員吹著哨子給“團團”做訓練。

  臺北市動物園供圖

  “‘阿團’你是我的開心果,祝你平安健康!”“可愛的‘團團’,你要加油!”……在臺北動物園大熊貓館內,留言墻上粘滿了遊客們祝福大熊貓“團團”早日康復的貼紙。儘管最近無法現場目睹“團團”的芳容,但遊客們依舊表達著對它的喜愛與掛念。

  不久前,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癲癇發現腦部病變壞死,疑似罹患惡性腦瘤。“團團”的病情牽動著兩岸同胞的心。在有關部門的協助下,兩名大陸專家近日赴臺探視“團團”。兩岸專家已達成共識,對“團團”以舒緩治療為主,目前“團團”身體狀況逐漸向好。

  攜手照護

  得知“團團”患病的消息後,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9月下旬即成立專家組,與臺北動物園保持密切聯繫,持續關注“團團”的治療情況,並提供相關技術支援。10月27日下午中心收到臺北動物園請求協助的邀請函後,選派兩名專家赴臺參與“團團”的治療和護理。11月1日,在大熊貓飼養管理、疾病防控、科研繁殖等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吳虹林和魏明抵臺。

  魏明表示,到達臺北後,他們一下飛機就前往動物園看望“團團”。“這幾日,我們每天與‘團團’的醫師、保育人員交流有關情況,共同治療和護理‘團團’,把觀察到的最新情況、用藥後的反應等反饋給大陸的專家團隊,在共同商討其病因後,提出治療和護理方案建議。”

  專家們認為,“團團”的病因還需要進一步準確判定,但“團團”眼下的身體狀況暫時不適宜再進行麻醉和侵入性檢查。鋻於“團團”身體狀況逐漸向好,專家們與動物園交流後達成共識,未來一段時間將繼續採取舒緩治療方式,同時根據病情實時調整治療方案,並積極追溯病因,爭取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共同關心

  今年8月中旬,臺北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發現“團團”行為與以往不同,食欲也不太好。經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後,醫護人員發現“團團”腦部出現病變。獲悉“團團”病情後,島內民眾紛紛來到臺北動物園的大熊貓館,給無法與遊客見面的“團團”加油打氣。

  臺北市民賴先生一家四口都是“熊貓迷”。他們從新聞上了解“團團”的相關資訊後,曾多次來到展館的“團團我想跟你説”留言板前寫下祝福,祝願“團團”早日康復。“島內民眾都還挺喜歡大熊貓的,很多人都在留言板上寫下‘早日康復!’‘阿團你最棒!’之類的祝福語,還有民眾會畫上可愛的大熊貓圖案。”賴先生告訴記者。

  在社交平臺上,“團團”的健康情況同樣牽動著兩岸同胞的心。每當臺北動物園更新發佈有關“團團”健康狀況的帖文時,幾小時內就有近萬人瀏覽。有臺灣媒體則在短短24小時之內連續發佈了10多篇介紹“團團”最新情況的文章。在大陸新浪微博上“大熊貓團團”的超話欄目,兩岸網友共同為“團團”打氣。有大陸網友表示,感謝臺北動物園對“團團”的悉心照料。

  “團團”生病期間,有民進黨當局官員口出不遜,聲稱大陸可以將生病的大熊貓“拿回去”,事後相關部門還為其遮羞説這是“口誤”。對此,島內各界並不買賬,該言論引發大家的批評。臺北市前市長郝龍斌指出,臺北就是“團團”“圓圓”的家,有人説要把“團團”送回去真的很荒謬。與其説是“口誤”,不如説是“可惡”。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秦慧珠説,“團團”“圓圓”是臺灣民眾的家人,現在生病了,更需要多一些尊重和關懷。

  友好使者

  “團團”“圓圓”自2008年在臺北動物園安家以來,深受廣大臺灣同胞喜愛,成為兩岸交流的友好使者。在兩岸專家共同努力下,“團團”“圓圓”分別在2013年和2020年順利生産幼崽“圓仔”和“圓寶”,組成幸福美滿的小家庭。

  在臺北動物園,園方為它們一家四口設立了單獨的大熊貓館。館內不僅有大熊貓起居、玩耍的場所,還設置了大熊貓保育介紹展區、大熊貓主題的文創産品商店、大熊貓主題餐廳等。在所有場館中,大熊貓館的人氣最為火爆,經常需要預約或排隊。

  今年8月,“團團”“圓圓”迎來18歲生日,臺北動物園為這對“壽星”舉辦了生日慶祝活動。許多“熊貓迷”手持大熊貓玩偶、頭戴大熊貓發箍前往臺北動物園為它們慶生,並用相機和手機記錄下“團團”“圓圓”的生日派對。還有很多民眾線上上觀看了慶生活動,並送上生日祝福。

  臺灣孫文學校北院院長林定芃認為,“團團”“圓圓”一家已成為融洽兩岸同胞感情的使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大陸與臺灣連接的紐帶。兩岸同胞一起關心“團團”的健康情況,更表明瞭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兩岸一家親的內涵永遠不會改變”。

  有臺媒表示,兩岸同胞共同關心“團團”、兩岸專家協力救治“團團”,正説明即便當前兩岸關係遭遇民進黨當局的政治阻隔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溝通合作的大勢不可阻擋。希望兩岸雙方能有更多類似的“溫馨正面的交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