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看大陸:江西鷹潭中童鎮 享“眼鏡之鄉”美譽
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近日發表介紹江西省鷹潭市的報道,講述了中童鎮獨特的眼鏡文化。
報道指出,有“眼鏡之鄉”稱號的鷹潭市余江縣中童鎮,不僅生産眼鏡有名,更進一步以眼鏡帶動旅遊,設立了余江眼鏡園景區,眼鏡與文創結合形成眼鏡文化。
早在清代嘉慶年間,中童鎮就出現了眼鏡作坊和銷售組織,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為大力推廣鷹潭眼鏡文化,結合眼鏡産業園自身特點,余江眼鏡園景區打造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眼鏡文化旅遊線路。景區以鷹潭國際眼鏡城為核心,以臺灣美食一條街、世界眼鏡博物館、眼鏡文化主題公園、鷹西雕塑公園、眼鏡製造體驗地為主要景點,形成了集文化體驗、娛樂休閒、景點觀賞于一體的多功能景區。
3萬多人的中童鎮,有1.2萬多人常年在外銷售眼鏡,現已在全世界開設眼鏡經銷店2萬多家。中童人用一根扁擔挑出一個遠近聞名的“眼鏡之鄉”,更孕育了“一副擔子滿天飛,走遍廣東走遼西”的創業精神。其中點點滴滴,在鷹潭世界眼鏡博物館都能看到。
鷹潭世界眼鏡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眼鏡博物館。館內序廳設計特色鮮明,採用當地特色的元素。頂部的天花板運用了意象化的太極圖案,代表鷹潭“中國道都”的道教文化脈絡;浩瀚的星河代表生生不息的人類文明;下方的流水型地臺則代表了鷹潭美麗的信江之河;右側是黃帝塑像。史料證明,早在西元前2283年,黃帝就通過透鏡來觀察星象,觀測日月星辰的運作規律,從而用於指導農業生産。
展區講述的是眼鏡的起源與發展:西元前三世紀,人類便掌握了凸透鏡的聚光理論,並學會製作透鏡用於取火;進入漢代,發展成第二階段——單片眼鏡;清朝中期,眼鏡已經十分常見,成為讀書人身份的象徵;近代以來,人們開始使用更方便的雙片曲腿眼鏡,後又添加舒適美觀的鼻托,於是眼鏡發展成現在的形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