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抹殺不了,歪曲不了,更推翻不了”

2022-09-07 09:4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儘管‘九二共識’是以口頭方式錶述達成,但其過程和內容均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錄。‘九二共識’已經鐫刻在歷史上,抹殺不了,歪曲不了,更推翻不了。”研討會上,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鏗鏘有力的發言贏得了兩岸嘉賓的熱烈掌聲。

  本次研討會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臺辦承辦,以“重溫歷史、鞏固基礎、開創未來”為主題。“九二共識”達成親歷者、兩岸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參會,形成重要共識。

  歷史不容否認

  研討會上,多位“九二共識”達成親歷者回顧了“九二共識”形成的歷史經過。

  “‘九二共識’是1992年經臺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討論,並以電話、記者會、書面往來的方式達成的共識,這是客觀事實。”回憶30年前的情形,臺灣海基會原副秘書長李慶平詳細介紹了“九二共識”達成的具體細節。

  “‘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在回顧歷史時,孫亞夫説,作為親歷者,30年來,“九二共識”經歷風雨洗禮,更能感受到當年達成之不易,更能體會到其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之寶貴。

  臺灣海基會原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表示,當時兩岸之間圍繞達成“九二共識”的書面往來體現了“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精神,都強調了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我認為這才是‘九二共識’的真正精髓”。

  “兩岸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家裏事。從‘九二共識’的形成過程看,兩岸中國人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楊明傑指出,我們堅持“九二共識”,體現的是對兩岸民意的尊重,維護的是兩岸同胞的利益,捍衛的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

  成果有目共睹

  “30年來,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之上,開啟協商談判,推進政黨黨際交流,建立制度化協商與聯繫機制,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創各領域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華中師範大學臺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錶示,正是因為有這個政治基礎,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大會等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才會得到合情合理的安排,才能實現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直接對話溝通,使兩岸政治互動達到新高度。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介紹,1992年以來,兩岸經貿往來迅速發展,貿易額從74.1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3283.4億美元,大陸作為臺灣的最大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的第一大來源地,支援了臺灣經濟穩定發展。“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才能得到維護和增進。”

  “兩岸分隔70多年來,‘九二共識’始終是臺灣同胞福祉之所繫,迄今無法取代。”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表示,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兩岸人民應該發揮中華民族的智慧,化解分歧共創雙贏,不斷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同胞心靈契合。

  作用無可替代

  會議中,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九二共識”達成30年來的歷史和現實有力地證明:認同“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和平發展,臺灣同胞就能受惠得益;否認“九二共識”,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會緊張動蕩,損害臺灣同胞切身利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臺研究中心主任謝鬱表示,30年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互信的政治基礎,確保兩岸關係行穩致遠。錨定,任憑風高浪急,兩岸關係都可健康發展。相反,當“九二共識”遭破壞,兩岸關係一定跌宕起伏。這在30年來被反覆證明。

  “兩岸關係越是曲折艱難,‘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和寶貴性也愈加突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説,對於臺灣社會而言,只有承認“九二共識”的政黨、團體、人士,未來才有機會就兩岸關係與民族未來開展對話協商,深入交換意見。

  “面向未來,兩岸同胞要勠力同心,共同堅持和維護‘九二共識’。”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發言時表示,立足新時代,大陸方面會進一步落實落細同等待遇,促進兩岸雙向融合發展,與臺灣同胞攜手同心,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