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青林書任從臺北到大涼山的“三個轉變”

2022-07-13 16:5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廈門7月13日電 題:臺青林書任從臺北到大涼山的“三個轉變”

  作者 鄭江洛

  “我是在四川大涼山種油橄欖的北大博士林書任。”臺灣青年、四川涼山州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書任13日在海峽青年論壇上,分享了他從臺北到北大再到大涼山的“三個轉變”。

  林書任笑談,他在自我介紹時常説自己是大涼山“鄉青”林書任。“這個青是青年的青,是指紮根于大陸鄉村的青年。”這是他“身份的轉變”。這個令他在意的身份,在最初還是比較抗拒的。

  他講述道,2011年,在深圳將工藝品製造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父親突然説要去大涼山種橄欖做橄欖油,對此,他全家人都不理解。父親的夢想是做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橄欖油,並計劃油橄欖在未來增種到10萬畝。

  2013年,林書任從臺北進入北京大學的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那時起,他開始每個季度找時間到涼山賣橄欖油賺取生活費。在大涼山,父親那份執著和熱愛深深打動了他。“那一刻,我就決定放棄在北京的工作機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從北大博士轉變為山區鄉青,到這裡跟他一起瘋狂。”

  於是,林書任博士畢業後,跟隨父親的腳步開啟了大涼山種油橄欖之旅,開始時並非一帆風順,由於不懂彝族語,也曾受到當地村民的誤解與排斥,在村幹部的幫忙下,他們逐漸獲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援。

  “我們從第一批種植的600畝到如今2.5萬畝,十年來,油橄欖種植産業帶動當地6800多農戶的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增收3倍以上。”林書任説,第6年進入豐産期後,農民用土地入股參與每年36%的分紅,同時約定,其間如果發生自然災害,村民還有每畝400斤大米的保底收益。

  他的父親也逐步實現在大涼山區的中國夢,有效帶動宏模鎮7個村農戶脫貧奔小康。林書任更是逐漸理解了父親的初心和夢想,他們和村民之間,從隔閡到信任,從分歧到合作,到親如一家。“我開始覺得,自己也應該為這裡再多做點什麼了。”這是林書任“情感的轉變”。

  第三個轉變是觀念。林書任説,他在北大求學時,北大的老師和同學們所擁有的國際化視野與宏大的格局,讓他印象深刻。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天下百姓的安危與幸福,而不只是局限在個人的自我感受和家園利益,這令他觸動很深。

  在大涼山的工作中,林書任逐漸意識到鄉村振興工作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尤其要為當地村民賦能,讓他們具備新農人的專業技能。

  去年,林書任組建了大涼山首家“春風新農人培訓中心”,創建“龍頭企業+培訓機構+新農人+市場”模式,“計劃每年培訓5000人次農民,培養一批有技能、有理想、有追求的新農人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在北大求學期間,林書任曾在暑假組織學弟學妹來大涼山作公益助學。目前,他們與多個基金會合作,定期在當地舉辦助學活動。林書任表示,希望建立起發達地區與山區小朋友之間的情感連結,借助公益的力量開拓能力與視野,帶著他們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今年5月,林書任獲得“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在大涼山的創業讓他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天地。“臺灣在社區營造、鄉創文創方面起步較早。”林書任建議,臺青很適合將這方面經驗帶到大陸,既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又做一些具有社會意義的事。

  “大陸的各項發展政策,美麗的綠水青山,還有廣闊的市場機遇,能夠助力我們每個人夢想成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帶動更多的臺青到大陸一起築夢圓夢。(完)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