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胞探訪昔日“極貧之地”感受怒江之變

2022-05-31 09:12: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雲南傈僳族青年蔡金髮翻唱一首“我是雲南的,雲南怒江的……”魔性歌曲走紅全網,引發全國各地網友為家鄉“上分”熱潮。24日至27日,兩岸臺胞雲南行活動走進怒江州瀘水市。期間,臺灣同胞和傈僳族小夥蔡金髮、蔡金海兄弟倆一起唱起了“我是中國的,中國臺灣的……”。 素材由雲南省臺辦提供

  新華社昆明5月29日電(記者 趙彩琳)為期4天的“鞏固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兩岸臺胞雲南行活動,近日走進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臺胞們參觀怒江州易地搬遷安置點、邊境小康示範村,欣賞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壯麗的峽谷風光,感受昔日“極貧之地”怒江的巨大變化。

  此次活動由雲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怒江州人民政府主辦,于5月24日至27日舉行,30多位生活和工作在雲南的臺胞參加了活動。

  “看天一條縫,看地一道溝,出門靠溜索,種地像攀岩”,曾是怒江大峽谷裏生産生活的真實寫照。脫貧攻堅之前,怒江州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全州所轄4個縣市均為深度貧困縣。

  截至2020年,怒江州26.9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縣(市)全部摘帽。過去貧窮、落後的“極貧之地”,如今成為幸福、美麗的“希望之地”,實現“千年一躍”。

  臺胞羅之璿2006年曾有過一次怒江之行,偏遠閉塞、交通不便是他對怒江的第一印象。“這次到怒江感覺和十幾年前完全是兩個面貌。怒江通了高速公路,城市面貌也不一樣了。傍晚走在江畔的街道上,閃爍的霓虹燈和街邊林立的店舖常讓我有在昆明的錯覺,感覺到這個地方在高速發展。”他説。

  雲南怒江維拉壩珠海社區(無人機照片)。圖片由雲南省臺辦提供

  在維拉壩珠海社區,臺胞們看到了一個非常現代化的住宅區。2019年底,來自2個鄉鎮、8個行政村、109個村民小組的717戶貧困群眾搬離大山,住進了維拉壩珠海社區一棟棟乾淨明亮的樓房。在這裡,學校、幼兒園、圖書館、文體廣場、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齊全,居民生活便利。

  簡陋的校舍、破舊的桌椅、用樹枝撐起來的黑板,缺校舍、缺老師甚至缺食物,是過去怒江教育的真實寫照。如今,維拉壩珠海社區的格力小學硬體設施一流,還建起了足球場和廣播站。

  在格力小學的手工教室,學生們在從怒江畔撿來的石頭上畫著一幅幅美麗圖案。“我很意外地看到小孩們的美術作品,充滿著鮮艷的色彩和傑出的創造力,還繪製了本地少數民族的圖案,非常驚艷。”在大理大學當助理研究員的臺胞高瑜説。

  怒江新城綠色香料産業園區種植了114種香料植物。在這裡,一瓶胡椒香水吸引了臺胞們的注意,大家紛紛試噴試聞。在農業方面深耕多年的臺胞鄭清傳説:“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胡椒香水,味道很特別,我很喜歡。”

  這個園區依託當地産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積極拓展“香料+旅遊、香料+科技、香料+加工”的多産業融合發展模式。那些印象中只出現在廚房的草果、胡椒等香料,在這裡也可以變身為洗髮露、護膚品、香水、花茶等。以草果為代表的綠色香料産業,已成為怒江發展致富的支柱産業。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