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復興堡:臺胞抗日復臺的見證

2022-04-29 10:07: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4月22日,坐落于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龍村的復興堡,又迎來一撥來自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他們在現場聆聽村裏的老人講述這個土堡背後的故事。

  復興堡始建於清代初期,佔地3500平方米,是方形土堡,堡墻為夯土,高9米,厚1.7米,堡內70余間木構房屋鱗次櫛比,古樸凝重。走進古堡,房間軒敞明亮,一副“光復臺灣、振興中華”的對聯引人注目。

  與散落于福建山區大大小小的土堡土樓相比,復興堡從規模和外形來看並無特殊之處,但這裡曾和祖國寶島臺灣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70多年前的復興堡,曾是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的所在地,是臺胞參加全民族抗戰的一個基地。”永安博物館前館長張承忠介紹説,全面抗戰爆發後,儘管臺灣仍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但島內不少仁人志士開始把抗日焦點轉向大陸,並在福建成立了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

  當時,福建省政府內遷永安。永安成為國統區繼重慶、桂林之後的東南抗戰文化中心。在此情勢下,1943年11月,國民黨臺灣黨部遷往永安,落戶于文龍村余氏家族古堡,並以“復興”二字為古堡命名。在復興堡內,臺灣黨部設立訓練科、宣傳科、總務科等,運籌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復臺灣的工作,同時發行《臺灣研究季刊》。時至今日,復興堡內的匾額“故園南望”,仍高高懸挂。

  “臺灣黨部不在臺灣而在福建,這是特殊歷史造成的。當時臺灣已淪陷近50年,但《臺灣研究季刊》創刊詞的第一句話就是,‘臺灣自始至終是中國的領土’。”張承忠介紹説,當時臺灣黨部發展了689位臺籍黨員,成為日後光復的後備幹部。

  面對祖國的危難和故鄉的淪陷,復興堡成為臺灣愛國志士抗日復臺的第一線,這其中就包括時任國民黨臺灣黨部宣傳科科長、後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的謝東閔。

  謝東閔祖籍福建漳浦,出生於臺灣彰化。成長于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他“因不願接受日本帝國統治,而歸還祖國懷抱”,併發誓“只要日本統治臺灣,我就不回臺灣寶島家鄉”。一本回憶錄《歸返》靜靜陳列于古堡裏的謝東閔舊居中,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1945年5月,謝東閔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帶去了一系列關於臺灣光復的提案,包括將臺灣列為行政省的提案,並被迅速採納。

  抗戰勝利後,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被改組為臺灣省黨部,黨部全體人員後來經福州返臺,參與接收臺灣工作。

  一座山鄉古堡承載著一代臺胞的夢想。雖然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裏,復興堡的這段歷史漸漸被人們淡忘,但隨著兩岸交流的增進,古堡重新進入人們視野。2012年,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曾至此參訪。2009年以來,謝東閔的兒子兒媳曾先後兩次到訪復興堡,並捐贈相關文物史料。

  “曾經戰亂,我們的父輩經過這麼一段艱苦的過程,一心一意地希望復興,希望祖國富強康樂,希望同胞能夠站得很驕傲、很有尊嚴。”謝東閔的兒媳、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林澄枝到訪時表示。

  風雲激蕩的歲月已經遠去,如今的復興堡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近年來,永安市全力保護留存的抗戰歷史文物遺跡,先後投入近3億元,修繕現有的抗戰遺址群,保持原貌,修舊如舊。修繕後重現昔日光彩的復興堡,與周邊的抗戰遺址一起成為抗戰紀念館、抗戰文化研究中心、抗戰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復興堡是重要的涉臺曆史遺跡,希望兩岸同胞牢記歷史,共同追求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張承忠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