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非遺傳承人攜手走入廈門課後延時服務

2021-12-23 09:3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廈門12月22日電 (記者 楊伏山)詞曲清雅的南音,為清幽的校園平添一份古典之美。22日,在廈門市翔安區第六實驗小學裏,來自兩岸的南音項目非遺傳承人,攜手為20余名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帶來一場“沉浸式”教學。

  來自臺灣的林素梅今年2月獲得南音項目福建省級非遺傳承人,她與搭檔,原廈門市南樂團唱隊隊長、思明區非遺傳承人歐麗華,為孩子們指導3首南音經典曲目。

  這是兩岸非遺傳承人首次攜手,一起與課後延時服務做“加法”。

  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其以大量的曲目、古老的樂器和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續著中國音樂的血脈。

  廈門市翔安區傳統文化積澱深厚,是南音繼承和發展的沃土。翔安區第六實驗小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説,“課後延時”一開始主要是輔導作業或引導自主學習,緩解學生放學後“無人接管”的窘境,為學生家長解除後顧之憂。

  非遺項目引入“課後延時服務”,是翔安團區委與翔安區教育局結合《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在翔安區第六實驗小學開展的有益嘗試。

  翔安團區委常委、教育團工委書記荊玉靜對記者表示,推動兩岸非遺傳承人攜手走入課後延時服務,不僅可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吸取雙方所長,孩子們在課後也能得到更優質的服務,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優秀非遺項目走進校園,讓非遺文化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變成栩栩如生的實踐活動”。

  此前,在翔安團區委牽頭下,學校所在的歐厝社區就與南音項目的非遺傳承人啟動“南音泥土計劃”,來自兩岸的非遺傳承人在其中博採眾長,在青少年中發掘南音的好苗子。如今走進校園,眼看課堂上一個個攢動的小腦袋,睜著一雙雙好奇的眼睛,林素梅和歐麗華都滿心欣喜。

  林素梅對記者説,希望孩子們能從好奇到了解,最終發展成熱愛,所以並不急著討論樂理、技法,只要流淌出的音符能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就已足矣。“自己也是從兒時縈繞在耳邊的樂聲開始,對南音産生濃厚的興趣,只要用心澆灌種子,一定會開出美麗的花朵”。

  據了解,林素梅和歐麗華接下來將繼續開展南音的系統教學,並嘗試與學校的常態化教學相結合,“從語文課本中選取詩詞,比如《靜夜思》《漁歌子》等,配上南音傳統曲牌。這樣教學的效率會比較高,學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學”。

  而廈門市南音樂團的非遺傳承人也將紛紛亮相校園,共同打造集鑒賞、培育、表演于一體的“南音課後大舞臺”。

  學校負責人表示,之前學校就與非遺傳承人有過合作,在他們的指導下,學校參加各種南音比賽,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聯手打造“升級版”,立足自身特色開展學生社團活動,這與翔安團區委、翔安區教育局的想法不謀而合。

  六年級的王佩茹學習南音已有三年,上完課還不過癮,憑著課上學習的印象,哼起曲調。“之前我用週末的時間學習南音,有時候學完還有一些內容容易忘記,現在每週在學校都能學習,印象更深,也能做得更好了。”王佩茹説,南音一開始學起來確實有些難,但是真正接觸後就會發現其中有“寶藏”。

  近年來,翔安團區委圍繞《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在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方面下功夫,一批優秀的非遺項目,如南音、宋江陣、春仔花等,在翔安團區委的牽線搭橋下走進校園,受惠師生千余人。

  去年,中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正式實施,讓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非遺文化進校園,成為該市越來越多部門和學校的共識。

  位於廈門翔安區的新圩中心幼兒園邀請廈門市南樂團的教師前來授課,培育“南音娃”;思明區的觀音山音樂學校,除了在初中部普及南音欣賞課並制定《南音》校本教材外,去年還組建小學部南音興趣班……非遺特色項目已在廈門六區學校百花齊放,成為叫得響的品牌,如公園小學的歌仔戲,廈門市金山小學的閩南童謠,國祺中學的南音,民立小學的高甲戲,濱東小學的答嘴鼓,汀溪中心小學的宋江陣等,教學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不僅吸引廈門娃,也讓不少新廈門人的孩子融入其中,更多地了解閩南文化。(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