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廈門特區40年:兩岸融合越融越深

2021-12-20 11:0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廈門12月20日電 題:廈門特區40年:兩岸融合越融越深

  中新社記者 閆旭

  不久前于廈門舉行的第十三屆海峽論壇大會上,中國民樂大師方錦龍彈著琵琶,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的臺灣姑娘李瑞涵拉著二胡,老少同臺、海峽組合共同演繹一段南音唸白《靜夜思》,上演令人動容的一幕。

  作為海峽兩岸最大規模的民間交流活動,一年一度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再度彰顯兩岸交流強大的民意基礎,也使廈門成為兩岸融合發展前沿的注腳。

  1981年10月15日破土動建的廈門經濟特區,以對臺為其最突出的特色。40年來,廈門先行先試,不斷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動與金門率先融合發展。

  兩岸經貿交融的最緊密區域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建霖集團來到廈門投資設廠。時值廈門特區建設40週年之際,廈門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建霖集團總裁陳岱樺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回憶起初來時的情形:企業規模很小,租一間廠房,大家以廠為家。

  如今,建霖集團成為“福建省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福建省工業和資訊化龍頭企業”“廈門市智慧製造樣板工廠”。在陳岱樺看來,廈門特區建設這40年,改革開放釋放活力,臺企在土地、稅收、人才等方面得到很多支援,臺商享受了紅利。

  截至今年6月,廈門已累計批准臺資項目8645個,合同利用臺資193.8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16.7億美元。其中,引進友達光電、宸鴻科技、聯芯整合電路等20多家臺灣百大企業,臺企工業産值約佔廈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四分之一。同時,廈門成為大陸最大的對台貿易口岸。

  廈門已成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最緊密區域。陳岱樺對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將繼續走技術驅動的路線,壯大品牌,吸收更多人才,大家一起把産業做起來。”

  兩岸直接往來的最便捷通道

  截至今年9月,廈金航線出入境旅客累計1979.9萬人次,佔兩岸“小三通”的90%。廈門五通客運碼頭已是大陸首個全程無紙化自動通關的對臺客運碼頭,廈金航線成為兩岸往來最便捷、實惠、安全舒適的通道。

  對此,“90後”金門青年張陽揚感觸尤深。自2009年經廈金航線入讀廈門大學以來,現為廈門長庚醫院中醫科一名醫師的他每年往返廈金之間十余次,目睹“小三通”航線越來越密、乘客越來越多,“對岸的同學,也常經廈金航線來找我喝杯咖啡、吃頓飯、敘敘舊,再回去上班。”

  如今,廈金電力聯網電源點220千伏望嶝變電站已封頂,廈金通氣工程的大嶝LNG氣化站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廈金大橋(第三通道)項目優選方案也已獲中國交通運輸部評審通過。廈門加速推動與金門基礎設施聯通,開展廈金通橋、通電、通氣工程,探索廈金交通和通信“同城化”。

  兩岸同胞融合的最溫馨家園

  “大家真正生活在‘廈金生活圈’裏。”誠如張陽揚所言,40年來,廈門成為了兩岸同胞融合的最溫馨家園。

  率先出臺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60條”惠臺利民新舉措等,便利臺胞安居樂業;在全市優質初中和高中開設臺生班;設立大陸首個對臺研學基地——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鼓勵臺灣青少年來研學旅行;率先設立涉臺基層法庭、臺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和涉臺檢察聯絡室,維護臺胞臺企合法權益......在廈門,臺胞臺企同等待遇落實落細。

  以閩南文化為紐帶,廈門也精心打造鄭成功文化節、福德文化節、保聖慈濟文化節、宋江陣民俗文化節、閩王文化節等兩岸民間交流品牌,搭建海峽論壇、工博會、文博會、圖交會等50多個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平臺,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熱絡。

  廈門經濟特區,因“臺”而設,因“臺”而特,因“臺”而興。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表示,廈門將持續深化對臺經貿合作、持續推動應通盡通、持續落實惠臺政策、持續增進情感融合,加快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