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前陸軍少將鄭旗生:弘揚孫中山思想,共創民族復興大業

2021-10-09 11:45:0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振興中華應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訪台灣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鄭旗生

  記者 高楊

  明天就是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日。

  110年前的10月10日夜,隨著武昌城內傳出一陣槍聲,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

  雖然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由於歷史等因素,辛亥革命110年後的今天,中國尚未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

  而近年來,一些外部勢力為了遏制和延緩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們企圖以臺灣問題來牽制和打亂中國的發展和民族復興,加上民進黨當局一心“謀獨”,勾結外部勢力,甘當他們遏華、反華的馬前卒和棋子,臺海局勢變得日益嚴峻複雜。

  從李登輝開始,經陳水扁,到蔡英文,他們在歷史文化方面大搞“去中國化”運動,企圖切斷臺灣與祖國大陸以及臺灣與中華民族的血脈聯繫。然而,無論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之流如何逆行倒施,卻無法改變臺灣屬於中國的歷史事實。且在臺灣島內,有一群孫中山先生思想的追隨者,他們在做著和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相反的事——想方設法讓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深植臺胞的心裏,讓中華文化在島內延續根脈。而《臺灣的抉擇——從孫中山談起》出版者之一,臺灣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理事鄭旗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日前,本報記者就兩岸有關問題採訪了正在大陸參加活動的鄭旗生先生。

  鄭旗生説,紀念辛亥革命,繞不開孫中山先生和他的偉大思想。尤其是孫中山先生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論和行為,他的“振興中華”口號和他的“天下為公”偉大思想,為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都有著深刻的啟示作用。

  -弘揚孫中山思想,共創民族復興大業

  鄭旗生,1950年出生於臺灣,祖籍福建建甌,前臺灣地區陸軍少將。曾任臺陸軍總司令、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蔣仲苓的辦公室主任。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因反對李登輝“臺獨”路線,鄭旗生憤然退役。

  對於在孫中山先生已經逝世近百年,兩岸關係也已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什麼還要在島內重提弘揚孫中山思想?鄭旗生的回答是,“因為孫中山對兩岸而言,有著特殊的歷史連接,孫中山思想也同樣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財富。”

  鄭旗生説,雖然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等“臺獨”勢力在島內極力搞“去中國化”,還曾一度大搞“去孫中山”運動,但沒有人可以忽視或抹殺孫中山對當下臺灣的影響。

  首先,臺灣島內目前至少有著數十萬由孫中山一手締造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其次,臺灣還有數以千萬計的孫中山信眾、敬仰者和路線支援者;再次,即便是民進黨籍人士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在其交接儀式時,也要面向辦公室墻上的孫中山畫像宣誓。而且在臺灣的行政機關和民意機構、學校,也都挂著孫中山的畫像。臺灣還有很多以“中山”命名的道路、紀念館和公園……孫中山對於臺灣而言,可以説無處不在。

  鄭旗生説,在大陸,孫中山巨幅畫像在重大節日時矗立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足以説明孫中山先生在大陸人民心中的歷史地位之高。中國共産黨更尊稱孫中山先生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鄭旗生認為,兩岸曾因內戰導致幾十年完全隔絕,在“臺獨”勢力大搞“去中國化”運動下,“反共”意識和“反中”意識交織,導致島內民眾的中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受到嚴重影響,而孫中山和他的偉大思想,恰恰為當前兩岸間提供了重要的連接,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集。

  鄭旗生説,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和神聖職責。確保國家完整不被分裂,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意志,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也是孫中山一生的追求。孫中山先生一生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論和行為。

  孫中山先生説:“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們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他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鬥爭過程中,孫中山先生始終關注臺灣、關心臺灣民眾。孫中山先生曾先後三次赴臺灣考察,在其一生的著作和言論中,直接涉及臺灣和臺灣光復問題的有35處之多。

  據鄭旗生介紹,就在甲午戰爭之後,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了“恢復臺灣,鞏固中華”。而光復臺灣一直是中山先生的革命政策之一。當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重病垂危的時候,仍唸唸不忘臺灣同胞,關心臺灣同胞的革命事業。

  孫中山先生曾三次去臺灣,都在日據時期,他的每一次到來都給了日本鐵蹄下的臺灣同胞以巨大的希望和鼓舞,在愛國的臺灣同胞與革命志士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更使臺灣志士們受到不可言喻的精神感召。臺灣抗日誌士羅福星、林祖密等臺灣同胞,正是在孫中山先生的鼓舞下,回到祖國大陸參加辛亥革命,後來又回臺灣領導抗日運動。在臺灣,主流民意認為,孫中山先生在臺灣的歷史地位不會動搖。

  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作出了傑出貢獻,在中國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體中華兒女景仰。因此,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弘揚孫中山精神在兩岸同胞中有很大交集,容易引起共鳴。

  鄭旗生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同為中華兒女。那麼,孫中山先生的“振興中華”和民族復興宏願,理應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孫中山《建國方略》等宏大構想和遺願在大陸實現,臺灣呢?

  從1949年蔣介石集團退踞臺灣,到後來的蔣經國執政,臺灣當局都自視是最能代表中國的“正統”,多年間在國際社會與大陸爭“正統”地位。

  然而,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頑強奮鬥下,孫中山于1917年到1919年寫出的,當時被外國記者認為是孫中山先生的一種空想且不可能實現的《建國方略》中提出的,修建鐵路、公路,把中國沿海、內地、邊疆連接起來,形成遍佈全國的公路網,並進入青藏高原,還有建設三峽大壩,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利、電力事業等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在大陸早已實現。而且70多年來創造的許多成就遠遠超出了孫中山先生的設想。祖國大地上,鐵路進青藏,公路密成網,高峽出平湖,港口連五洋,産業門類齊,稻麥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國防更堅強。去年大陸還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在14億人口規模的國家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創舉。孫中山先生致力於建設的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鄭旗生感嘆,過去看到大陸紀念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臺灣方面總會説,“我們才是孫中山先生的真正繼承者”。“既然如此,那臺灣為實現孫中山先生遺願做了什麼?什麼也沒做,而今這些在大陸都實現了。”鄭旗生説,“實踐證明,和臺灣比,中國共産黨人才算得上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真正的最堅定的支援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此外,鄭旗生還從孫中山先生主張“五族共和、以建中華民族主義”和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的56個民族大團結和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孫中山針對中國當時尚未工業化開出的《實業計劃》處方,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不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等方面,進一步説明中國共産黨才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援者。

  “平實地説,孫中山既是一個西化主義者,也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主張建立一個主權完整的現代化國家,以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鄭旗生説,這一點,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應善加繼承,為國家統一以及民族復興作出更多的貢獻。

  -警惕民進黨將臺灣國族認同推向“新加坡化”

  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複雜嚴峻,究其原因,一是蔡英文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這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二是勾結外部勢力,充當他們遏華“馬前卒”。三是加快包括“去中國化”在內的“漸進臺獨”步伐。

  在談到民進黨在島內各領域大搞“去中國化”運動,和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破壞力時,鄭旗生表示,民進黨已先後執政兩次,陳水扁和蔡英文共13年多,但再加上李登輝執政後期,前後已逾二十餘年,“去中國化”“反中”運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可謂又深又遠,至少臺灣兩個世代年輕人受到了影響。他們在蔡英文的認知裏就是“天然獨”,是民進黨“票源”。

  民進黨搞“去中國化”,自然引起了兩岸有識之士的憂慮。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無論民進黨如何搞“去中國化”都是徒勞。其理由是,“民進黨人説的是中國話,寫的是漢字,中國化如何去得掉?”因此,他們便推出這樣一個結論——民進黨“去中國化”是偽命題。

  不過,鄭旗生對這種論調並不認可。他説,“去中國化”絕非偽命題,“去中國化”加“反中”,就為了形塑臺灣人只知臺灣,而不知大陸,把中國當作“外國”;從心理認知到行動認知都排除國家統一,只剩臺灣“獨立”,長此以往,屆時兩岸只能兵戎相見,寧不悲哉?!

  在鄭旗生看來,只要民進黨繼續在臺灣執政,“去中”“反中”必不停歇。而“去中國化”對兩岸關係造成的傷害,至少有下列幾個表現:

  一是,民進黨將在臺灣史方面,借著歷史、文化教育,改變臺灣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最後中國認同即自然消失;

  二是,當臺灣人民對中國的認同消失,只剩臺灣認同,民進黨即可順水推舟將臺灣推向“新加坡化”。屆時臺灣每人平均稱自己是“華人”,而不是中國人,即使用中文但與中國無關。這一點島內已經出現苗頭;

  三是,“去中國化”最大的破壞是使兩岸人民敵對意識升高,雙方友善和平關係不復存在。結果是和統機會變小,但一旦出現兵戎相見,又將是中華民族最大創傷。

  面對民進黨“去中國化”,鄭旗生和一群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的志同道合者,近年來也開始了反制行動。

  他們在島內成立了一支堅強的宣揚中華歷史、文化的團隊,成員包括知名大學教授、高中老師等,工作範圍廣及臺灣全島北、中、南各區。鄭旗生本人則自2012年起在臺北成立史記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克毅文化出版公司,先後出版高中學生中國歷史教科書,供高中學校選用。

  據了解,當時正逢馬英九執政,民進黨在地方僅掌握六個縣市,然而可惜的是,當時的馬英九當局和國民黨執政縣市並未大力協助推動高中中國歷史教育。

  “我和同仁們努力説服國民黨執政的地方縣市,如三個人口最多的縣市,臺北、臺中和新北市長,但高中學校選書仍很有限,各校教師及校長甚是忌憚民進黨反對。”鄭旗生説,後來他和同仁們又出版了兩岸關係著作,如:《臺灣的抉擇——從孫中山談起》《臺灣的抉擇2——孫中山思想與新古典社會主義》《國家統一與中華民族復興》等重要書籍。並在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東海大學、臺灣成功大學、中山大學、嘉義大學等十余所臺灣知名高校舉辦專書論壇,吸引年輕學子重視中華文化、歷史及兩岸關係發展,成效顯著。

  此外,還由出版公司組成師生訪問研習團赴大陸參訪並座談,經費全由鄭旗生支應,以減輕學生負擔。

  “這項活動效力極為成功,必須持續辦理,才足以積少成多。”鄭旗生説,2012年至今,他和全體同仁堅持不懈,不達目標、絕不停止向前。

  對於未來,鄭旗生表示,他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活動:一是呼籲臺灣民眾覺醒,切斷臺灣依附美、日殖民關係。二是持續辦理全臺大學生有關中華文化、歷史和兩岸關係的論壇,強化“反獨促統”論述。三是導正臺灣極端資本主義色彩,融合社會主義元素,完成均衡社資體制。四是,甄選優秀大學青年赴大陸研習並鼓勵他們在校內籌組研習中華文化社團等相關活動,宣揚中華文化、歷史認同。

  不過,鄭旗生也坦言,這些活動的開展也要視經濟情況來定,畢竟全靠一個人的力量很難維持很久,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和支援。

  -兩岸亟須建構中華文化和歷史的共同記憶

  歷史觀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民族深入心靈的共同記憶,是維繫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大一統的基礎。但民進黨推行“去中國化”,凸顯沒有中國史的“臺獨”史觀。由此造成了島內一些青年“今夕不知何夕”,以及“人不知史”的怪誕景象。

  鄭旗生認為,如何重新建構兩岸同胞對於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共同記憶,無論對於統一前,還是未來統一後的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都十分重要。作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兩岸社會的最大交集,是跨越心靈海峽,達成心靈契合的最佳使者。

  大陸應當發揮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燈塔”功能,將中華文化的精髓不斷用各種傳播媒體傳達給臺灣地區的青年。通過多種形式的兩岸交流活動,讓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人加強對中華文化、歷史、民族的認同。

  -臺灣青年人統“獨”立場出現積極變化

  不可諱言,“臺獨”勢力在島內當前佔據一定優勢,支援統一者勢弱,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臺灣民意對於統一的態度,尤其是臺灣青年人對統一的態度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最近島內一家親綠民調機構針對臺灣青年人做了一個統“獨”支援率的民調。民調顯示,在臺灣青年人中,支援統一的人數達到15%,而同樣內容的民調,在4年前,臺灣的青年人支援者統一的人數卻只有8%左右。

  對此,鄭旗生表示,不論8%或15%,呈現臺灣青年人對“統一命題”還比較弱,缺乏中國認同,值得警惕。微幅上揚則説明臺灣青年朋友逐步識破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看清民進黨高舉“臺獨”騙選票,實際上“臺獨”根本就是死衚同,“獨降統升”也就自然顯現。

  “從最近阿富汗變天的情況來看,西方外部勢力對阿富汗的干預反而加速並促進了阿富汗各族人民的團結和國家認同,如今美日等外國勢力對臺灣的滲透與干預,還未普遍被臺灣同胞所認識;就此而言,兩岸同胞實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大的空間有待共同努力。”鄭旗生説。

  -國民黨應站在民族大義一邊促進兩岸統一

  對於中國國民黨主席換屆改選,鄭旗生表示,希望中國國民黨能找回孫中山先生的創黨精神,為國家統一努力,為振興中華而努力。應該旗幟鮮明地站在反對“臺獨”一邊,而不是整天盤算著為了那麼點選票,就跟在民進黨後面不敢説出國家統一。

  鄭旗生説,中國國民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曾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幾年國民黨卻出現了路線搖擺,希望新的國民黨中央能在國共兩黨共同政治基礎之上,與大陸保持良性互動,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兩黨關係和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為臺海謀和平,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