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黃浦江與阿里山的“山海情”——記上海市臺聯迎來成立40週年

2021-09-23 09:3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上海9月22日電(記者許曉青)黃浦江水滾滾向前,跨越海峽,連著阿里山和日月潭。40年間,因為有了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簡稱上海市臺聯),上海與寶島臺灣間的血脈親情變得更為緊密、更加深厚。

  22日,中秋佳節翌日,上海各界代表150余人在錦江小禮堂舉行座談會,慶祝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成立40週年。

  1981年9月12日,也是一年中秋佳節,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宣告成立。上海市臺灣同胞第一次代表會議在滬持續召開三天,由全市定居臺胞推選産生的64位代表匯聚一堂,共話難捨鄉情,共商統一大業。

  40年後,“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在滬老中青臺胞和各社會團體代表等再聚一堂。親歷40年前成立大會的老臺胞、上海市臺聯原理事梁素霞説:“記得成立那天,剛好是中秋節,幾位臺胞一商量,大家一起給對岸的鄉親寫封信吧!所以早期主要是靠寫信增加交流往來。現在完全不同了。”

  40年來,上海市臺聯積極發揮聯繫臺胞的橋梁紐帶作用,早期主要協助落實臺胞政策、幫助臺胞鄉親尋親,近年來側重舉辦各類聯誼活動,推進解決臺胞在大陸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從早期組織定居臺胞給島內親友寫信,支援在滬臺胞返鄉探親、定居,到編寫涉臺宣傳圖書、開辦網站和微信號,現在還有了網路線上直播。”上海市臺聯會長盧麗安説。

  在成立之初,上海市臺聯就得到了汪道涵等德高望重的前輩關心和支援,一直秉持服務台胞、促進統一的工作原則,把臺聯打造成溫暖的“臺胞之家”。

  3年多前因工作調動舉家從南京搬到上海的臺灣籍高校教師林先生是“臺胞之家”的受益者。座談時,他回憶起臺聯活動給他和家人帶來的驚喜。

  “記得剛到上海不久,我還在為任職手續、住所和小孩上學等問題忙碌焦慮,就收到市臺聯的邀請,參加在滬臺灣籍教師的聯誼活動。在那次活動中,我一下子結識了好幾個也同在上海高校的臺灣籍老師,大家交流了生活與工作上的經驗。也是在那次活動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市臺聯幹部熱情而細緻的工作風格,真的很溫暖。”他説。

  後來,林老師的女兒參加了上海市臺聯舉辦的精彩活動,親身體驗唐詩、書法、崑曲、陶藝等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女兒告訴我,她最喜歡崑曲課程,久久難忘。這個活動讓常住臺胞的第二代體驗到了中華文化之美,加深了年輕人的中華文化自豪感,非常有意義。”他説。

  近年來,上海市臺聯不僅在兩岸青少年交流中創造了一批品牌活動,還多次與臺灣統派團體合作,先後舉辦“幌馬車之歌”“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綠水青山待我還”“尋找祖國三千里”“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史料圖文展。盧麗安説,舉辦系列活動,是希望通過臺胞史料圖文共用,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呼籲兩岸同胞並肩擔當民族大義,這也有助於凝聚反對“臺獨”、促進統一的積極力量。

  無論是“80後”臺胞鄧金珠,還是老臺胞梁國揚、石四箴、高美琴等,都紛紛點讚這類直抵人心的展覽。他們期盼兩岸青年更多地了解歷史,增進和凝聚共識。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也向上海市臺聯表示祝賀,對上海市臺聯近年來在解決臺胞困難問題及增進交流方面的多項首創之舉予以肯定,同時希望上海的“臺胞之家”能更好地發揮黨和政府聯繫臺灣同胞的橋梁紐帶作用。

  “在體制機制上守正創新,當好排頭兵和先行者,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全國臺聯這樣寄語“四十不惑”的上海市臺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