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經貿合作逆勢增長展現潛力——來自投洽會上的兩岸融合發展故事

2021-09-10 09:4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廈門9月9日電(記者孟佳、鄧倩倩)面對新冠疫情嚴峻考驗,兩岸經貿往來和投資逆勢增長。在8日晚開幕的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臺商臺企們活躍的身影引人關注,他們帶來了兩岸融合發展的多彩故事。

  “發展速度快、市場廣闊、自主品牌多,是我中意大陸的理由。”浙江鈦興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正光説,“臺灣的供應體系往往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而大陸有‘龐大的盤子’可以選擇。”就他所熟知的汽車領域來説,大陸不僅産品出路多,技術也有更多應用空間。

  新能源領域是臺商臺企紛紛“掘金”的熱土。劉正光説,2019年,公司從汽車零部件外銷轉型為研發電動終端物流車。

  如今,電動終端物流車已投産,並拿到海內外訂單。“降低碳排放、減少空氣污染是當下發展的重要方向。”劉正光從此次投洽會上還獲取到不少“驚喜”,表示回去要好好研究。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讓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前來參加投洽會的上海冠龍閥門節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瑞益對此深有體會。

  20多年前,謝瑞益從美國碩士畢業後,就來到大陸發展。“那時候從北京同學口中聽説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的迅速發展,就篤定大陸一定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謝瑞益説,他進入環保節能設備領域之後,也見證了臺企參與大陸基建的過程。

  謝瑞益介紹,他們是較早分享大陸內銷紅利的臺資企業,以核心技術競爭力和價格優勢與進口産品相抗衡,逐漸以國産化先進設備佔領市場。從承接上海東方明珠節水閥門設備到參與三峽工程,再到如今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等基建項目,公司實現了技術升級和更完整的系統整合。

  “疫情以來,企業在大陸內需市場的投入進一步加大。同時,‘十四五’規劃為兩岸融合指明瞭發展方向,智慧製造、新基建等領域都與我們的業務息息相關。”謝瑞益希望接下來與大陸的物聯網優勢結合,在智慧城市、智慧水務等方面開發市場。

  近年來,大陸的惠臺措施接連出臺,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給越來越多臺胞臺企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福祉。大陸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也吸引不少臺胞前來。

  “大陸給臺灣年輕人的機會非常多。”“臺青創客家”總經理虞慧芳一直致力於搭建兩岸橋梁,她創建“臺青創客家”就是為了給海峽兩岸青年提供創新創業的平臺,目前已建立上海、廈門基地。

  “剛開始服務台商臺企的時候,多數人都是來大陸投資開工廠的。”她説,隨著大陸經濟飛速增長、開放程度加大,臺灣人在大陸有了更多元的選擇。

  近年來,多地發佈同等待遇清單,涉及行業準入等多方面內容,同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福建省率先開展在閩臺灣人才職稱評審、直接採認臺灣地區職業資格等一系列試點工作,為臺胞赴閩就業創業持續提供便利。

  “大陸的氛圍很適合臺灣年輕人來發展,只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優秀的創業項目,就可以在這邊就業創業。”虞慧芳説。

  兩岸融合程度不斷深化,來大陸發展的臺胞逐漸增多,“臺青創客家”基地規模也隨之擴大。通過開展財稅政策解讀、創業就業培訓等活動,截至2020年,“臺青創客家”已累計吸引384家創業企業和團隊進駐,其中臺灣青創企業及團隊超200家。

  大陸經濟增長和新經濟發展成為拉動兩岸貿易新動能。統計顯示,2020年兩岸貿易額為2608億美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大陸對臺出口601.4億美元,同比增長9.1%;自臺進口2006.6億美元,同比增長16.0%。

  “臺商應把握雙迴圈新發展格局重大機遇,積極嵌入大陸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進程,加快融入大陸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説。

  多位參展臺商表示,將繼續在大陸耕耘,不斷融入新發展格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