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福建泰寧:兩岸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2021-06-29 10: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福建泰寧6月28日電 (陳鑫宇 鄒家華 馮遠智)傳統村落、百畝萱草園、臺灣自然教育工坊……一幅丹霞山鄉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徐徐展開。

  近年來,際溪村以“耕讀李家”為主題品牌形象,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産業,推動閩臺文化、農業及康養産業深度融合,努力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

  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

  “用設計點亮鄉村,把他鄉變成故鄉,讓遊人成為家人。”這是臺灣上趣團隊隊長張欣頤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2014年底,臺灣上趣團隊受際溪村聘請進駐指導村莊規劃建設。多年來,這個臺灣鄉創鄉建團隊以丹霞山鄉的田園風光和尚書故里的人文底蘊為依託,打造以“耕”“讀”文化為主題的美麗鄉村,將際溪村建成閩臺美麗鄉村交流中心。

  如今,老舊的村居變成錯落有致的民宿,陳年的“尚書故里”重現昔日榮光。臺灣上趣團隊還設計出兩岸文創産品、鄉村圖書吧等,並結合在地綠色生態環境、臺灣鄉建經驗和高校人才,促進兩岸文旅産業融合。

  “一方農耕樂園,一處心靈原鄉”,一方田園勝景呈現在際溪村中。2019年,際溪村獲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今年來,臺灣上趣團隊圍繞江家坊傳統村落保護開發開展規劃設計,探索實踐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新路徑,著力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傳統古村落。今年6月,際溪村獲評為福建省第四批省級傳統村落。

  依託“耕讀李家”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和臺灣團隊常年陪伴式規劃服務的優勢,際溪村多次舉辦“跨越海峽來鄉建”、研學交流等活動,為兩岸鄉創青年搭建了交流分享平臺,並以康養文創産業吸引“新村民”入駐、老村民歸來,讓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生機。

  忘憂草開出“致富花”

  清晨,在“耕讀李家”的百畝萱草園(黃花菜種植基地)裏,村民湯道行等人正在為黃花菜除草施肥。就在今年初,泰寧縣杉城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牽頭,流轉村民閒置農田開始黃花菜試種,種植面積50余畝。

  黃花菜又叫“萱草”“忘憂草”,基地的黃花菜是從臺灣引進的品種,具有較耐旱、風味好等特點,適宜在閩北地區推廣種植。杉城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第一年栽種黃花菜後,可持續收穫12年左右,是一種一年、十年受益的“致富花”。

  此外,黃花菜花形端正、色澤淡金黃,作為景觀作物配上“耕讀李家”色彩分明的騎行慢道,將成為村內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家裏的10畝地都流轉給公司種植黃花菜了,現在公司雇我們除草施肥,一天能有上百元(人民幣,下同)的工資。”正在除草的村民湯道行樂呵呵地説道。

  杉城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將通過臺灣黃花菜的試種,逐步吸納周邊農戶、村民以資金、土地、勞務等形式入股分紅,擴大基地種植面積,並結合閩臺合作著手黃花菜周邊文創産品開發,讓忘憂草開出“致富花”。

  村民舊房變身教育工坊

  近年來,隨著“耕讀李家”康養産業的發展,越來越多遊客走進際溪村,不少企業與村民也參與鄉村振興。

  在“耕讀李家”內,靜心書院、星空民宿、讀隅民宿等都是通過流轉村民房屋而建成的康養民宿項目。此外,還有50余戶村民自發將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農家樂等鄉村旅遊業態,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康養民宿業主郭小紅就被這裡的丹霞田園風光吸引,在際溪村開起了臺灣自然教育工坊。郭小紅出生於泰寧縣,丈夫白周悌則是臺灣臺南人。一直以來,她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志願者。

  郭小紅表示,希望在“耕讀李家”植入青少年自然教育、臺灣手工皂製作、經絡理療等康養業態,用自助助人的理念,傳播身心健康的家庭養生文化,助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融合。

  2020年,際溪村“耕讀李家”獲評福建省基層對臺交流示範點。際溪村相關負責人透露,幾年間,通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際溪村村集體收入從原來不到5萬元發展到現在的30多萬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也由原來的6000元增至現在的1.8萬元;下一步,將充分發揮“耕讀李家”品牌效應,盤活現有資源,用好用足各項政策,重點推進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交流平臺——耕讀學院建設。(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