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商紮根四川建烏木博物館:希望未來烏木能走進寶島

2021-05-25 09:4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成都5月23日電 題:臺商紮根四川建烏木博物館:希望未來烏木能走進寶島

  中新社記者 王鵬

  “三十多年前因緣際會來到成都,二十多年前開了這座博物館,這些烏木,每一件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可再生。”五月下旬,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館長盧泓傑穿梭在博物館中,談起一件件壯美的烏木滔滔不絕。在他看來,自己這座博物館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因為烏木是巴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盧泓傑今年58歲,出生於臺灣屏東縣。1988年,他來四川考察,曾想從事房地産,後創業種植蘭花,最終在烏木行業開闢了自己的天地——坐落在成都都江堰市中興鎮的烏木藝術博物館,是四川首家正式批准成立的民營博物館,其展品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堪稱“烏木王國”。

  走進博物館,上千件鬼斧神工的烏木藏品十分震撼:這裡有迄今發現的世界最古老的烏木,有呈天然放射狀、如光芒綻放的巨大烏木樹根……均由盧泓傑30多年來從四川各地收集打造而成。

  “烏木目前主要發現于四川盆地及成都平原,是地質變化、自然演變的結晶,也是探尋人類活動與自然關係的時空見證。”盧泓傑告訴記者,烏木專指埋藏于地下數千年的各類名貴古樹,似石非石、似木非木。

  盧泓傑收藏的第一件烏木至今依然在館內展覽,那是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成都一處河堤偶然發現的,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但那時收集烏木只是他的興趣,並非事業。

  轉機發生在2000年,中國西部論壇在成都開幕,他為論壇提供了五尊大型天然烏木作品,引起熱議與關注,被國際友人喻為“烏木巴蜀第一奇”。

  “其實我當時在猶豫,到底是回臺灣,還是留在這裡開發烏木。”最終,盧泓傑選擇留下來。也是在2000年,他投資建起了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二十多年間,博物館經歷了兩次搬遷,但他從未放棄,建成了國內首家研究烏木文化、對烏木實施挖掘保護、創作烏木藝術衍生品以及推廣烏木文化的公益性大型專題博物館。

  因癡迷傳統文化,盧泓傑也將烏木和巴蜀文化聯繫了起來。“萬根同心太陽神”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件直徑約7米、重約8噸,距今約7300年的烏木盤根錯節,呈天然放射形態,極似太陽光芒四射。因出土于三星堆附近,盧鴻傑認為,這恰好契合了古蜀人的太陽崇拜,也象徵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每次回臺灣,我都會帶一些烏木飾品回去,在島內推廣烏木文化。”盧泓傑説,做博物館必須具備決心和奉獻精神,既然是為了傳承,就該具備純粹的公益性,但他也意識到,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要把烏木文化發揚光大,只靠個人還不夠,希望未來能有政府或資本力量介入。

  “人這一輩子,總要留下點什麼。”談及未來,盧泓傑説,烏木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是研究古代自然的標本,也是開啟古蜀文化的窗口,能在自己生活30餘年的土地上傳承璀璨的民族文化,自己非常驕傲。未來他希望將部分烏木藏品帶到臺灣展覽,讓烏木文化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