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陶瓷大師葉志誠:“創新的骨幹在中華五千年文化”

2021-05-06 09:5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福州5月5日電 (記者 林春茵)在臺灣陶瓷大師葉志誠手下,一坨取自苗栗大山裏的礦土,經歷1300度烈火淬煉,演變成一段枯木、一錠墨金,形神畢肖,令人叫絕。

  4日,第十五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下稱藝博會)繼續在莆田舉行。臺灣頂級工藝協會徵集江有庭、許朝宗、葉志誠、高品桐、鐘榮華等10位大師作品赴展。因疫情所阻,這些創作者並未現身展會,但展品異彩紛呈,仍引起業界關注。

  葉志誠4日通過電話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暢談創新陶瓷藝術之心得。這位1970年出生的陶瓷大家制陶已有30年,他説:“我們的精髓觀念來自於古代,創新的骨幹離不了中華五千年曆史的架構。”

  葉志誠開創的田中窯是柴燒窯。“陶瓷終究是先人留下來的東西。”葉志誠説,他致力於“燒出以前的味道”。他嘗試用臺灣特有的樟樹、荔枝樹、相思樹作為燃料,細緻觀察1300度左右下的“火痕”和“落灰”。

  “若是竹子多了,燒的落灰會在瓷器留下大斑點,偏黃色;相思樹燒出的色彩則偏綠色,就像古時候的翡翠青石。”葉志誠坦承,臺灣海島的土壤相較于大陸來説,黏性不夠,含礦物質也較少,為臺灣創作者出了不少難題。

  “景德鎮、宜興、建陽、西安和內蒙古……大陸的土看顏色就知道,哪的土做土胎最好。”在葉志誠的心裏,哪的土夠紅,哪的夠黃,哪的夠黑,他有一幅自己的中國地圖。

  葉志誠最為喜歡鈞窯的明亮而深沉、沉重而古樸,也喜歡兵馬俑之大氣磅薄。他曾多次實地探訪景德鎮和西安、太原,“買很多很多的書”,廣交大陸陶瓷家,探討胎釉配方和燒成技術。

  葉志誠還曾買過少量宜興紫砂土,但當時臺灣比較少做陶壺,也找不到銷路,索性拿來研究鐵土和臺灣土的結合。他發現,窯溫在1250度至1300度時,紫砂土就“趴下了”,而當鐵土篩過洗過後,和臺灣苗栗土結合起來,效果超級驚艷。

  “僅是一般的木灰,就變化很嚇人,産生五彩光,出品全都值得保留。”葉志誠説,臺灣創作者所孜孜以求的“獨樹一格”,他在陶土的“兩岸融合”中得到了。

  做陶30年,葉志誠自言可以利用土的特質,燒出好幾萬道“顏色”。一抔黃土,經過煅燒後,從銀的錚亮到黃金的斑駁,從鐵桶的銹斑到枯木的質感,無不惟妙惟肖。“土,是大自然的模倣師。”他説。

  在葉志誠的作品中,他“來自田中”的秉性自然流露,青蛙、螃蟹這些鄉土意象時常“詩意地棲息”在他的茶壺上,一截枯木,橫在茶倉上,又特別深具孤寂而古拙的美感。

  “我從小到大,常在溪邊、田間勞作嬉戲。”葉志誠説,成名之後他亦時常在田間勞作,在自然的靜謐中創作,“這是一種生活,土地跟我們最親,沒有任何雜音,在寧靜中創作才有靈感。”

  如今,葉志誠擔任臺灣頂級工藝協會理事長,他的彰化田中窯不僅出産柴燒陶瓷,還營造成觀光遊覽勝地。如今正是蜀葵花開時節,遊客眾多。

  雖因疫情所隔,葉志誠不能現身莆田藝博會,他十分關注展會傳出的大陸惠臺政策和鄉村振興資訊,“臺灣工藝作品講究個體標識度和生活美學,在活化廠方為觀光創意園區也頗有經驗,兩岸應有合作空間。”

  “我有關注福建已經將多位臺灣非遺作者納入傳承人名錄,這對兩岸工藝發展一定是好消息。”葉志誠説,隨著疫情的緩和,兩岸工藝界交流合作的熱潮必將到來。(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