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青年在廈門鄉村“築夢” 演繹“鄉愁”故事

2020-12-07 08:5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廈門12月5日電(記者董建國)來自臺灣的李佩珍,已在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駐村”了7個年頭。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幫助院前社逐漸成為美麗鄉村的同時,她也和村民一起,守護著鄉愁。

  李佩珍是一名規劃師,在臺灣已有10多年參與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的經驗。2014年,她隨團隊來到青礁村院前社,參與社區規劃、建設工作。

  院前社是青礁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00多人,村民常年以種菜為業。李佩珍依然記得第一次到這裡時的印象:大雨傾盆的夏天,荒煙蔓草的古厝已年久失修,唯一一條通往村裏的小路泥濘不堪。她一腳踏進泥裏,好不容易拔出腳來,鞋帶卻扯斷了。她笑著説:“這裡的土地會黏人,這一黏我就留下了。”

  因種菜收益太低,那時的院前社已經變成徹底的“空殼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土地荒廢得令人“心疼”。田地荒廢、污水橫流,到處是雞屎鴨糞,還有隨地的垃圾、四處飛的蒼蠅。

  “我們變了,村莊才能變。”李佩珍説,工作就從改變村裏的年輕人開始。2014年,經過李佩珍不厭其煩的鼓勵和推動,一批由留守年輕人組成的濟生緣合作社成立,返鄉村民陳俊雄成了理事長、社長。

  這些年輕人和李佩珍一起清理雞舍、豬舍、茅廁,整治鄉村環境,將整理出來的地塊開闢成“城市菜地”,像開心農場那樣,租給城裏人。

  “留守村裏的年輕人加入合作社後,幹起活來讓我都吃驚。”陳俊雄説,“早上6點就到菜地,肩挑手扛。原本一個個白白嫩嫩的,很快曬得比我還黑。”

  “城市菜地”受到城裏人歡迎,村民收入也多了。原本村民自己種一畝地一年也就3萬元收入,現在能有8萬多元。

  隨著更多年輕人回到村裏發展,農家樂、鳳梨館、陶藝館、民宿、親子教育體驗等産業也風生水起。院前社成了遠近聞名的閩臺生態文化村,年遊客接待量達10多萬人次。

  如今,在李佩珍指導下,院前社又對村容村貌進行系統規劃和提升,並引進資金對村裏閒置的39棟閩南古厝進行修繕、改造,開發成咖啡館、民宿、私房菜館、博物館等文化旅遊業態。院前社也全村動員,收集犁、耙、風車、石磨等傳統農具,打造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鄉愁博物館”。

  “在村裏做社區建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兩岸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民心相親帶來的溫暖與感動。”李佩珍説。

  在李佩珍的微信朋友圈裏,記滿了她和村民溫馨互動的小故事:從臺灣回到村裏時,驚喜地發現村民為自己的住所裝上了石桌、石椅和水龍頭;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和村民一起納涼、吃烤魚,雖然碰上不期而遇的大雨,大家還是撐著傘大快朵頤……

  親身參與、見證院前社越來越好,李佩珍和她的團隊還有更高的目標。“希望能夠把這裡的經驗輻射到更多地方。”今年起,李佩珍和夥伴們開啟了“西部駐點”計劃,分批前往甘肅、寧夏等地,發揮團隊在鄉村建設、産業再生等方面的優勢,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我們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在大陸鄉村‘築夢’,不僅實現了個人的發展和理想,還看到未來鄉村的美好前景,看到兩岸融合發展的美好前景。”李佩珍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