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醜小瓜”紮根雲南 開啟“甜蜜”事業

2020-11-02 08:4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雲南曲靖11月1日電 題:臺灣“醜小瓜”紮根雲南開啟“甜蜜”事業

  作者 洪沂

  初見陳慧玲,怎麼也想不到這位就是從臺灣來的農業創業青年,瘦瘦高高,長頭髮,大眼睛,和雲南的年輕女孩沒有什麼區別,直到聽她用臺灣腔娓娓道來她與雲南的緣分、故事。

  “父親陳鎮潮是臺灣赴大陸的第一批農業技術人才,到大陸已經有20多年。七八年前,家父來到雲南,便特別中意這裡的氣候。但也惋惜這裡資源豐富,卻缺少更先進的農業技術。於是,他決定留下來,在雲南大顯身手。”陳慧玲告訴記者,2017年6月初,她大學畢業典禮剛結束,就預訂機票飛到雲南。原本學習管理專業的她,義無反顧地與父親一起在這片高原紅土地上當起了農民。

  這些年來,陳慧玲與父親先後在滇東北的會澤、嵩明、富源等地建立起一個又一個夏草莓、冬草莓的農業種植基地。今年7月,傾注父女心血研發出的新品種哈密瓜——雲南“醜小瓜”終於落地富源縣。本月上旬,“醜小瓜”的第一個盛果期即將到來。

  近日,記者跟隨陳慧玲來到曲靖市富源縣後所鎮小衝村的種植基地。330多個大棚整齊排列在280多畝土地上,蔚為壯觀,大棚裏種滿了雲南“醜小瓜”。

  醜小瓜的外觀不同於常見的哈密瓜,米黃色的外皮上偶爾會有蚜蟲啃食後留下的黃點,但這正是綠色生態的證明。因“素顏”外表,陳氏父女將其命名“醜小瓜”。醜小瓜其貌不揚,但果肉橙黃多汁,口感清甜爽脆。“應該會受市場青睞!”

  陳慧玲介紹説,醜小瓜是父親在浙江、新疆一帶培育試種很多年都沒能達到預期的品種。在引進雲南後,借助這裡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以及氣候條件,結合臺灣的先進農業技術,醜小瓜試種成功。3個月的生長週期每年可種植3-4季,即能保證瓜的品質,又能保證反季節供食。

  小衝村委會村總支書記周雲粉講起醜小瓜,滿臉笑容:“2018年,我們村集體收入單一,村民收入低,一度被定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如今,通過招商引資,政府扶持,村子不僅擺脫困境,還變成先進。這個轉變,得益於我們種上醜小瓜。”

  據周雲粉介紹,小衝村原先的土地主要種植水稻,每畝地每年毛收入1000余元(人民幣,下同),減去成本後只能掙幾百元。而在陳鎮潮父女的全力推動下,已為醜小瓜項目投資1390萬元。這些資金除用於硬體設施投入外,主要用於土地流轉和人工費用。如今,小衝村村民每年不僅有700元一畝的土地租金,還有每人每日60到70元的勞務收入。這樣一來,村民不但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每戶每年還至少有6000元的收入。

  陳慧玲在與當地村民共同培育種植醜小瓜的過程中,越來越愛上這份“甜蜜”的事業,也增加了一份情懷和使命。她“決心和父親一起幫助村民學習先進農技,通過我們大家共同努力,讓更多的消費者吃到醜小瓜。我們也有信心,把它打造成具有地理標誌性的優質農産品。”(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