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桃園聽見“我家的兩岸故事”

2020-10-08 09:4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秋前夕,天氣仍熱,但臺灣桃園修復保留的眷村——馬祖新村聚集的人群不避濕熱,無論是在室外聽致辭還是在室內看展覽,都聽了進去看了進去。由口述影像、文物史料組成的“我家的兩岸故事”展9月29日在馬祖新村開幕。“忘記歷史苦難的人,將是下一次苦難的受難者,所有人不要忘記歷史。”陸續將200多位老兵骨灰送回大陸家鄉安葬的高秉涵老人在開幕式上説。

  展覽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展覽內容均來自基金會于2016年啟動的“遷臺曆史記憶庫”計劃,這個計劃以記錄整理1949年前後抵臺人士及後代的口述歷史為主,也記錄對早期閩南、客家移民的口述回憶,從個體的視角原貌呈現大陸移民臺灣的歷史與生活。推動此計劃實現的威京總部集團沈慶京在開幕式上説:“我幼年隨父親沈春池到臺灣,親身見證遷臺人員從暫居到定居、從磨合到融合的時代歷程。我遺憾這件事情做太晚了,很多前輩凋零,這段歷史記憶面臨流失,所以發起搶救這段歷史。通過不同身份者的生活故事,拼繪出兩岸係出同源的軌跡地圖,讓未來的人能夠共體兩岸一脈相連。”

  據介紹,記憶庫已記錄了馬英九、馮明珠、劉國松、宋少卿、李艷秋等臺灣各界人士的口述故事。當天的展覽是2020年的首展,同題展覽曾巡迴展出,觀眾達3萬人次。今年的展覽包括遷臺軌跡、我的傳家寶、人稱紀實影片等。展覽設在修復後的眷村房舍內,進門便可見到老兵穿過的“想家”上衣。在高秉涵1979年寫給母親的家信複製品前,記者問老人是否原件,他説,原件給老家山東荷澤收藏了。信上寫道:“娘,我會活著回來,我也深信我一定會見到我健在的親娘……”老人告訴記者,他到臺灣後只想兩件事,一是娘,二是家鄉的食物。

  今天的開幕式上,當然有遠近趕來的老人家,也有眷村的二代、三代和關注那段歷史與文化的各界人士。知名作家郭冠英説:“自1979年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起,大陸在兩岸關係上一直開大門走大路,對兩岸關係一些重要的人和事件,我有一手的採訪資料,可以證明臺灣有些人的詮釋是錯的。”

  “我家的兩岸故事”展覽志工(志願者)金愛娣是1949年遷臺人士的第三代,她説,課本不教的不代表沒有發生過,官方不講的不代表不存在,我呼籲意識形態不要試圖改變歷史,讓我們的歷史好好保存下去,傳承下去。

  (本報桃園9月29日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