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浙江落實“11條”:臺企在浙發展“走在春天裏”

2020-09-28 08:2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杭州9月27日電(趙曄嬌 曹露浩)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此前聯合印發《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援臺資企業發展和推進臺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落細落實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並重磅推出服務台企臺胞的11條具體措施。

  在浙江,各地積極落實“11條”措施,調度資源解決臺企的難點、痛點、堵點,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臺企在浙穩步發展。

  造肥營商沃土營商環境受青睞

  浙江是大陸臺商投資最活躍、臺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

  寧波敏達集團便是眾多臺企之一。

  日前,記者走進位於大碶高檔模具及汽配産業園區的寧波敏達集團實驗室,硬度檢測、抗拉強度檢測、摩擦系數檢測等實驗檢測正有序進行。

  以研發、生産、銷售汽車專用高強度緊固件為主體的寧波敏達集團,下轄寧波達峰機械有限公司、寧波敏達機電有限公司,近三年公司産值約10億人民幣,擁有40余項汽車緊固件的核心技術專利。

  “寧波較好的營商環境,造就了我們的企業在短期內取得長足發展。疫情期間,寧波對‘11條’的迅速響應,讓我們平穩的度過難關”。寧波敏達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鄭志誠説,“11條”將臺企復工復産放在首位,讓企業的生産沒有長久的按下暫停鍵,並且寧波協助解決臺資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遇到的供應鏈協同、達産等方面困難,確保臺資企業同等享受中央和地方出臺的各類援企穩崗政策。

  鄭志誠提到,疫情期間,“11條”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具有競爭力和針對性的招商引資政策,加強各級聯動和部門協同,建立項目綠色通道,做好工程建設保障、審批事項銜接,開展全流程對接服務等”促進了臺資項目加快落地見效,為臺資企業度過難關提供了綠色通道。

  和敏達不同,寧波安拓集團得益於“11條”以及相關政策,成為了疫情下第一批復工復産的企業,因為復工較早,企業的生産較為正常,企業去年上半年營業額1.48億,而今年上半年達到了1.5億。

  安拓集團廠務事業體副總趙旭光説,“11條”讓企業在疫情期間有效推進復工復産,使公司的産品如期投入市場,穩定了生産運營。

  “企業發展過程也曾遭遇過瓶頸。隨著訂單增加,産能擴增急需擴大廠房規模。好在北侖區政府非常支援,在2010年批出第二工廠用地後,又在2017年開始立項第三工廠,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後勁空間。”寧波敏達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瑋信説,企業要發展,就要擴廠,就需要用地。而“11條”中,充分保障臺資項目合理用地需求,就是一場及時雨,加快了臺資項目落地。

  “大陸是臺胞發展的重要選擇,浙江的營商環境更是助力臺企躍向更廣闊的天空,敏達選擇浙江沒有錯,未來還將在這片熱土,沿著品質至上的道路走下去!”林瑋信説。

  給足政策紅利“政策紅包”添利好

  浙江良好的營商環境,配套豐厚的政策福利,給臺企在浙發展吃下了“定心丸”。

  “‘31條’‘26條’的核心是讓臺胞臺商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11條’更是及時為臺商臺企量身定制,幫助更好克服當前困難復工復産,為臺商臺企提供更多發展機遇。”趙旭光説,惠臺措施讓臺胞臺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臺胞在大陸投資興業、築夢圓夢提供了有力支援。

  據了解,“11條”中提到的落實好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按規定免征或減半徵收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有條件的地方可研究出臺減免物業租金、降低生産要素成本、加大企業職工技能培訓補貼等支援政策,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可同等申請享受,這是眾多臺企的福音。

  臺晶(寧波)電子有限公司管理處副處長王嘉祥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據,“11條”出臺之後,臺晶社保減半每月約獲得政府60萬補貼;員工返崗、安親此項補貼約替員工減少成本支出1萬元;生産水電費補貼,每月減少10萬元;利息補貼接近30余萬元;此外,利息費用也可以減少30多萬元,産值增值補貼20萬/季。

  社保的減免,趙旭光也感同身受。趙旭光説,社保的減免,給安拓減輕了不少壓力。同時,因為較好的政策,計劃上市的安拓,一系列歷史遺留的問題都得以較好的解決,加速了上市的進程。

  趙旭光提道,企業在變強,變大,政策也在越來越好。他給記者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出口退稅從退5%到9%,再到後來的10%,而今年三月份開始,出口退稅已達到13%。同時,出口信用保險補貼高達80%-90%,跨境電商補貼等一系列舉措,也在穩步推進。

  近年來,大陸方面還陸續推出臺灣居民居住證、臺灣居民在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等政策舉措,並協助臺商更好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

  “大陸切實關心臺胞尤其基層民眾現實需求,受到臺胞臺企普遍讚許。”臺晶總務部經理許少義説,臺胞在大陸發展中得到個人事業提升,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

  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已為全省臺資企業累計減稅、減費逾3億元,減租、減息近2000萬元。一系列“政策紅包”落地見效,讓臺商們豎起大拇指,深耕發展的動力更足了。

  開拓創新源泉創新發展動能足

  “11條”措施浙江的快速響應以及浙江各地靈活多樣的政策,讓臺企在浙江的發展卯足了幹勁,也給臺企提供了發展的動能。

  “11條”提到促進臺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浙江高普特新材料科技公司,引“臺智”助推新材料行業轉型升級,就是最好的受益者。

  浙江高普特新材料科技公司董事長林勝榮告訴記者,企業的産品涵蓋防繡,重防腐,防火,隔熱,降溫等方面,他和他的研發團隊經過持續二十幾年的研發,在技術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林勝榮和研發團隊在臺灣一直致力於水性新材料科技的研發,近年來,溫州樂清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加大人才優待政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相繼出臺了人才新政“42條”等政策,他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樂清,去年五月,林勝榮帶領著他的研發團隊開始在樂清建立他們的第一個研發中心和小型生産基地。

  “因為我這邊有朋友,之前跟我們有合作關係,從去年5月份來這裡落腳後,很快研發出一系列的防銹、防火、隔熱的産品。希望在新材料領域能發揮他的專項長處,帶領企業自主創新的産品走向全球,成為全球水性環保高性能新材料的主流。”林勝榮説:“我本身念化工化學專業,在這個行業做三十幾年了,所以我一直想把它做得更好。”

  溫州吸引臺灣人才,探索“民資+臺智”融合新模式,精準招引臺灣高科技人才和職業經理人,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目前溫州市約有1000余家溫商與臺商合作的企業,還有以聘用臺灣生産經營專業人才,引入臺灣管理團隊,優化企業經營模式的,努力提升溫州企業競爭力,推進五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謀劃佈局。

  除了溫州,浙江大地提供給臺企的創業熱土依然肥沃。

  “寧波積極落實‘11條’充分發揮各級公共服務示範平臺作用,通過線上培訓等形式,為企業提供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服務。”許少義提到,疫情期間,寧波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受疫情影響造成的合同履行、勞動關係等法律問題,給企業的降低了法律風險,企業才有更多精力去開拓新的市場,抵禦疫情。

  同樣,趙旭光也提到,企業發展好,離不開好的政策。因為好的政策,企業發展順心,才能鉚足創新的動能。趙旭光説,“11條”對臺資企業一視同仁,著力為臺資企業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政府加強與本地臺資企業協會、重點臺資企業等溝通交流,妥善化解涉臺糾紛,切實維護臺資企業合法權益。

  信心提振了,幹勁更充足。臺企在浙江利用大陸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優勢,在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等方面加快創新發展。一大批企業搶抓新基建領域的機遇,在各類項目上大展身手,也讓臺資在浙江煥發長足發展活力。(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