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傲人風骨 難撼丹心——記臺灣統派學者王曉波

2020-09-07 10:10:00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字號

 

  騎著單車、背著大包,愛吃牛肉麵、愛喝高粱酒,學識淵博、品格高尚,有著濃烈家國情懷……

  臺灣統派學者王曉波7月30日在臺北因病逝世。9月3日,王曉波教授紀念會在臺北舉辦;8月21日,王曉波副主席追思會在臺北舉辦……一個月來,舉辦紀念會、撰寫回憶文章,人們用各種形式追思他精彩傳奇的一生。

  他是“匪諜”的兒子,自小受盡磨難。王曉波1943年生於江西,1949年隨家人赴臺。其母章麗曼1953年被臺當局作為“匪諜”槍殺,父親也被判入獄7年。王曉波和三個妹妹由外婆帶大。他後來描述那段艱辛的日子,到市場撿人們丟棄的菜葉,到田裏撿剩下的番薯頭,活得不如野狗。作為“匪諜”的兒子,他在學校常被欺侮,不服輸的王曉波去學武術,一度打出名聲,成為“不良少年”。直到高二,他幡然悔悟,兩年刻苦努力,考上了臺灣大學哲學系,並一路念到碩士研究生。

  磨難如同粹煉,沒有讓王曉波膽怯或消沉,相反,他一生都勇往直前,甚至抱著“求仁得仁”的信念,“不因環境顛沛易其心,不因世事困窘易其幟”,堅守理想、不懼挑戰。王曉波受訪時曾表示,這是來自對中國近代悲劇命運及自己生活經驗的體驗,尤其是中國人民的痛苦。“我們家庭的悲劇,其實只是近代中國民族大悲劇中的一部分”。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他寫下“我願終身做真理的僕人,永遠為中國苦難的良心”的留言,這句話如同誓言,成為他77年人生的最好寫照。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與王曉波老師共事十幾年。他説,王曉波的精神可以概括為“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為什麼念哲學系?王曉波説,他聽説哲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骨骼。攻讀碩士時,他更以“一種自覺的責任感”直接選擇了中國哲學。苑舉正説,曉波曾因政治迫害被臺大解職,23年後才得以重回臺大教書。但他對學術研究不離不棄,先後著有《先秦儒家社會哲學研究》《韓非哲學的歷史研究》等學術著作。中國法家研究會副會長宋洪兵評價,研究中國法家的人很多,但系統深入研究的只有兩人,王曉波老師是其中之一。“他撰寫的5本法家著作,堪稱研究法家必讀的參考書。”2018年中國法家研究會成立,王曉波是首任會長。

  與此同時,王曉波從大學起就積極參加社會運動,參與《大學雜誌》《夏潮》《中華雜誌》采編,1991年再創辦《海峽評論》。他女兒王逸君説,爸爸名字中有“波”,但他一生從未隨波逐流。王曉波曾笑稱自己專門是負責“炒冷飯”的。他為勞工階級發聲,為臺灣的抗日誌士和政治受難人的冤案申訴,“保釣運動”、推動老兵返鄉探親運動,都有他的身影。很多人回憶起,1970年,正是讀了王曉波與王順合寫的《保衛釣魚臺》一文,心潮澎湃,投身“保釣運動”。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説,曉波兄成了“保釣運動”的“點火人”。

  1988年,王曉波與胡秋原、陳明忠、陳映真等人籌組成立中國統一聯盟,後轉型為統一聯盟黨。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説,王曉波一生通過教學、寫文章、辦雜誌、演講,成功宣達理念。他更是一個劍及履及的行動派,例如,他籌組了臺灣史研究會。

  王曉波辭世後,臺灣媒體以“曾扛上李登輝”為題報道他。他生前堅決反對自李登輝開始推動的“去中國化”運動。為此,與包括李登輝在內的“臺獨”分子多次隔空論戰。“‘臺獨’都不敢接招,因為辯不過他。”王曉波年輕時就想到,要認同臺灣必須認識臺灣,於是著手研究臺灣史。他對臺灣史下了硬功夫。夫人宋元曾透露,王曉波甚至啃完了整套《臺灣民報》——臺灣日據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報紙。

  也是在這樣的認知下,有人問王曉波為什麼反對“臺獨”,他回答,我是知識分子,受臺灣人民供養來研究知識的,我研究過臺灣問題。一般小老百姓沒有研究過,我如果不提出我研究的意見,讓那些沒研究的小老百姓去決定,這是知識分子的不負責任。

  馬英九執政時,王曉波被任命為“課綱微調小組”召集人。他力主歷史課綱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在課綱小組中據理力爭,從不退縮。與他同在“課綱微調小組”的朱雲鵬教授説,當時最令我們全體小組成員佩服的,就是他的意志力和勇氣。不論有什麼人指責,他都勇敢的站出來,説:“沒問題,我可以和他公開辯論。”宋元也回憶,王曉波常説:“撼山易,撼王曉波難”,“他不退縮,不回避,堅持理念,‘雖千萬人吾往矣’。”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評價,王曉波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這句話並不誇張,王曉波生前曾表示,臺大的教職是職業,祖國統一是志業。職業需要退休,“不到中國實現統一的一天,我們的志業永遠不言退的”。

  “王曉波令人敬佩的,不僅有對國家的熱愛、統一的執著,還有他的心胸開闊,不計舊惡。”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張麟徵説。《聯合報》前社長張作錦曾撰文表示,王曉波曾説“大夫無私交,也無私怨”。張作錦認為,“無私交”不易達到,“無私怨”就更難,“處處以公為重,從大局著眼,那真是天下第一等情操。”而王曉波“不僅是講,而且是實踐了。”

  女兒王乃雯説,父親有一身難以望其項背的傲骨。統一聯盟黨副主席王永則稱讚王曉波“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王永説,“在臺灣史研究會時,很多人直接送錢來,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王曉波也完全不收。”而王曉波並不富裕,生病前仍在兼課,以貼補家用……

  9月3日,在王曉波教授紀念會上,朱雲鵬説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們除了追念他的風骨和精神以外,很重要的,就是要秉承他的理想,繼續奮鬥。為了維護下一代知的權利而奮鬥、為了維護兩岸和平而奮鬥、為了追求全體人民美好的未來而奮鬥!”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