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青在大陸:在臺灣了解的,完全不是真實的大陸!

2020-08-17 10:50:0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今年是臺灣青年、山東德州博旺五金工具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續川“登陸”第十年。十年中,他在大陸立業成家,也因為在大陸創業,與“臺一代”的父親有了更多對話與近距離觀察,多了一份理解和讀懂。

  “建議臺灣年輕人遇到能來大陸走走看看的機會,不要放過。當你來大陸看過之後,就會發現,在臺灣了解的,完全不是真實的大陸。”

  感恩父輩當年“登陸”的勇氣,慶倖傾聽父輩建議後的果敢自我“登陸”。如今李續川通過十年在大陸的打拼,不僅在大陸找到了自己的“根”與“芽”,也成為許多臺青來到大陸、了解大陸的“一扇窗”。

  “希望兩岸青年間的交流機會能更多些,希望更多臺灣青年能如我一般,幸運地在而立之年安下身立下業。”李續川對人民政協報記者表示。

  01

  聆聽父親

  一週見不到父親,好不容易等到週末父親帶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心心唸唸父親能陪自己一起玩,可是等來的,卻只是週末早上遲遲不起床的一雙大腳丫和晌午後又匆匆起床洗漱出門的身影……

  少年時代,父親在李續川心中始終是缺位的。“別人家的父親,都能陪孩子一起玩,我的父親為什麼不能?”

  1992年,看好兩岸恢復正常交流後大陸經濟高速發展中的商機,李父作為臺商中第一撥“敢吃螃蟹者”,首來大陸東莞開廠。

  “開廠的錢是借親戚的,週末床上多的一雙大腳丫一年中也難得一見了,而且家裏的生活狀況最初幾年並沒有因父親來大陸開廠而得到明顯的改善,一度還要靠當老師的母親的工資來補貼家用。”回憶始終在家庭生活中缺位的父親,在24歲前,李續川對父親也滿心不滿,就如奶奶一直在耳邊的“唸唸碎”,“你爸爸為什麼要丟下一家人,去大陸啊!”

  24歲那年的一個長夜,李家父子的一次徹夜長談,消弭了這一切。

  “那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心平氣和地去和父親聊天,耐心地聽他講在大陸這些年打拼的故事。父親第一次在我面前,像一個可親可愛的長者。”李續川回憶道。

  “我知道你不想接我的工廠,但你應該去大陸創業,那裏有臺灣給不了你的市場和機會。我可以幫你在大陸重新選址,建家新工廠,你去試試。”11月底的臺灣,夜晚的風依然柔和,吹在身上讓人渾身舒爽。李續川和父親各點一支煙,對面而坐,“現在想來,很慶倖,我聽進了父親的話。”在李續川看來,那晚“父親第一次把自己當朋友和大人看的平等對話”,真正改變了他的人生航向,他開始去了解和讀懂父親為整個家庭發展所做的選擇和付出。 

  02

  築夢齊魯

  帶著“登陸”闖出一番自己的小天地,同時又能借著父輩“登陸”打拼經驗少走彎路的想法,李續川“登陸”創業的領域,繼續選在父親創業的五金器件製造領域。

  2009年,帶著向父親借的一筆資金,李續川選擇在山東德州投資建廠。談到選擇德州的理由,李續川説,考慮了兩點,“一來德州離製造五金器件的原材料基地近,二來山東省政府提供的招商引資政策也打動了我們。”

  年輕一代創業,和父輩相比,往往多的是意氣風發的敢想敢試,少的是風雨後才能習得的“接地氣”經驗。

  剛至山東,長期在臺灣亞熱帶氣候生活的李續川,沒料想到大陸北方的冬天會那麼冷。剛到德州的那個冬天,李續川起初按照在臺灣過冬天的經驗,只穿了一條褲子,結果整條腿被凜冽的北方寒風吹得滿是血道。大陸北方的冬天,給李續川下馬威的,不僅是身體上,還給他意氣風發的“登陸”創業夢,也澆了盆冰水。

  李父一代來大陸創業,選擇了與臺灣氣候相近的廣東開廠,李續川則希望跳出父輩的功勞本,從零做起,於是在家族並沒有現成建廠經驗的大陸北方建廠。“剛開始,我完全按照南方的方法建設廠房,在墻上貼了大理石,水管也是按著南方的方式鋪設,結果因為熱脹冷縮,瓷磚一塊塊地往下掉,幸好沒有傷到人,水管也在第一年凍裂了,機器上的油都凍住了沒法運轉。”初至山東,人差點凍傷,廠房也跟著主人“水土不服”。危難時刻,還是父親帶著10位維修工人從廣東趕來,幫助兒子渡過創業初始階段的困難期。

  “如果沒有來大陸創業,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吃這樣的苦,還能幹這麼大的事。”帶著既來之就不能失敗的心,李續川虛心向父輩和廠裏的技術工人學習,傾聽建議,“創業頭一年,我和父親講電話一講就到淩晨是經常有的事,我會問他,當年他創業初期,是怎麼克服一個個困難的,比如管理工人的問題,和大陸政府職能部門溝通的問題。”對於如何相對順利地在大陸渡過創業早期,是很多想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關心的問題。李續川特別想分享的一點經驗是,耐心地去和“臺一代”對話,把他們用歲月和艱辛奮鬥獲取的經驗為自己所用。

  把創業當事業,全身心投入其中,自會收穫果實。今年,是李續川“登陸”創業的第十年。他在德州創辦的五金工具製品工廠,與父親在廣東執掌的同領域生産企業,形成市場互補的“比翼雙飛”效應,不僅佔據了全球汽車捆綁器80%的市場佔有率,生産的其他五金器具出口訂單也穩中有升,甚至今年年初突然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沒有影響到李家工廠的訂單,反而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的訂單都是連月增長。

  “當然,工廠能在疫情期間順利復工復産,也要感謝德州市政府一套職能部門對企業的關心。不僅市統戰部、臺辦是我在大陸的娘家,工信局、金融辦都是我的娘家,疫情期間他們幾乎每個月都送政策到工廠,還邀請我去參加各種座談會。了解當地給予臺資企業和製造業企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在李續川看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不斷獲得大陸“親友團”的助力和關心,這是自己與“臺一代”父親當年來大陸打拼,創業環境最大的不同。

  03

  “同學來大陸看我,便投奔了我”

  伴隨十年間在大陸創業,李續川對大陸的愛,因為真正的看見,進而認同,所以愛得更深。“臺灣是我的故鄉,大陸是我們築夢圓夢的家,我會在這裡一直待下去。”

  10歲時,借來大陸探望在這裡開廠的父親,李續川對大陸有過一段短暫的“初體驗”,“就記得東莞的馬路都是泥巴的,後來一兩年會來一次,每次都發現,大陸在變化,到十年前我初到德州,發現這個在大陸也就是三線城市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快能比拼臺北了。”一路見證著大陸的蓬勃發展面貌,讓李續川自然而然成為一名大陸“義務宣傳員”。

  “大陸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建議臺灣年輕人抓住一切可以‘登陸’的機會,自己來看,而不要做一隻偏聽偏信的‘井底之蛙’。”去年,李續川的兩位小學同學借來大陸游玩,來德州探望他。讓他沒想到的是,回臺不久,兩位同學不約而同都提出要“投奔”自己,舉家搬到大陸發展。

  “大陸是臺灣媒體宣傳的連榨菜都吃不起嗎?大陸有高鐵嗎?”對於島內媒體向民眾宣傳的“矮化版大陸”,李續川建議臺灣青年用腳步去“真實看見”。

  “比起在臺灣發展的同齡人,慶倖自己也有機會,站在父輩在大陸打下的基業上,來到大陸創業、立業。對於年輕人,大陸有臺灣給不了的空間和機會。”

  投入大陸商海十年,對於大陸各地政府不斷給予臺胞的“同等待遇”、與臺胞分享大陸改革發展成果和紅利,李續川頗有“獲得感”。“就拿今年疫情後政府幫助我們企業復工復産來説,不管是山東省還是德州市出臺的有關在社保、電費、稅費方面的減免政策以及銀行融資支援政策,作為臺資企業我們都能同等享受到,大陸真的沒把我們當‘外來人’,反而還加倍關愛我們。”

  2016年,李續川當選為德州市臺商協會會長,成為當年大陸地方檯協組織中最年輕的一位會長。“加入臺協的目的,一來想讓自己有更多機會了解大陸對臺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自己在臺協組織中的工作,讓更多的臺商兄弟也受益。”如今,通過李續川的牽線搭橋,先後有十幾位臺商來到德州投資,在他們眼中,李續川是他們的“暖心小兄弟”,德州也因此成為李續川心中的“家”,“我是在臺灣出生的德州人。”李續川對人民政協報記者説。

  記者:修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