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陸學者:ECFA是兩岸經貿穩定器

2020-05-15 09: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 路梅)《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2010年生效至今將滿10年。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表示,ECFA是兩岸經貿關係的穩定器,需要兩岸共同珍視。若民進黨當局一意孤行走向“臺獨”,則ECFA被迫終止的責任完全且必須由民進黨當局承擔。

  盛九元14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指出,ECFA是兩岸兩會簽署的23項協議中最具影響力和指標性的協議,規範了兩岸交流交往機制,也是臺企發展的定心丸,而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信心。“ECFA是否會終止”的話題近期被頻頻討論,正反映許多臺灣人士對兩岸關係不斷惡化的擔憂,對兩岸經濟合作前景感到悲觀。

  他指出,這項協議對兩岸交流交往和經濟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如果民進黨當局未來仍一意孤行走向“臺獨”分裂的深淵,則ECFA被迫終止的責任完全且必須由民進黨當局承擔。

  盛九元引述當年他所進行的研究指出,如果ECFA全面實施,每年對臺灣GDP的拉動可達0.6至1.6個百分點,臺灣直接獲得外貿增加值將達每年80至120億美元。這對年增率在2%上下徘徊的臺灣經濟來説,增量十分可觀。但由於島內政治生態惡化,服貿和貨貿協議都無法簽署,非常可惜。

  他指出,ECFA相關內容僅完成不到20%,包括早收清單、投資保護、爭端解決等三項。但由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兩會協商中斷,爭端解決機制難以發揮作用;而臺灣當局對大陸赴臺投資的限制諸多,也使得投資保護無從談起,因此,實際發揮作用的只有早收清單。

  臺灣經濟部門負責人曾表示,ECFA對臺灣的外貿影響僅約5%。對此,盛九元説,早收清單主要是針對受關稅影響以及出口量較大的臺灣産業而制定的,相對弱勢的臺灣農漁産品獲益最顯著。10年來,臺灣農漁産品對大陸出口迅速增長。例如,臺灣對大陸出口茶葉增長兩倍至每年3699噸,大陸是臺灣茶葉最大出口市場,比排名第二的美國多出一倍;臺灣水産品對大陸出口增長逾2倍,達每年15.6萬噸,大陸是臺灣水産品出口第二大市場,僅略次於日本。

  “上述兩類臺灣産品若按照一般進口農産品徵稅,包括12%增值稅和13%的關稅。但在ECFA框架下,僅徵收9%增值稅。”盛九元説,“農漁業是臺灣的弱勢産業,大陸市場對其而言無可取代。僅以外貿總額計算佔比是不負責任的。”

  長期以來,大陸作為臺資企業發展的腹地,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是臺灣未來發展的依靠和支撐。在大陸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臺企和其他企業一樣面臨一些困難,大陸方面也在積極協助臺企渡難關,幫助臺灣企業適應大陸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盛九元近期在調研中發現,臺企對於疫情後期大陸經濟的迅速回溫感到振奮,也對大陸産業的韌性、對大陸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新冠疫情衝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退潮趨勢難以避免。盛九元指出,在此背景下,區域合作將進一步加強,若脫離ECFA框架,臺灣將在區域合作中進一步邊緣化。放棄大陸市場推行所謂“脫中”政策,只會將臺灣經濟帶入不可預知的危險境地。“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合則兩利,兩岸應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攜手合作應對全球經濟變動中的衝擊和影響。”(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