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青連泰瑞:無情懷 不文創

2019-10-09 08:51:00
來源:海峽新幹線
字號

  感慨

  1993年我第一次到上海,那時候浦東還是平的。

  連泰瑞站在外灘邊上非常感慨,他的身後正是高樓林立的浦東新區。

  彼時,連泰瑞還是一名學生,寒暑假期就到上海和父親團聚。2009年起,他開始接手父親的企業。這些年來,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等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連泰瑞成為上海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者,他説,“我感到幸運,見證了這個偉大的時代。”

  記憶

  連泰瑞的父親連約翰和母親連安妮,1970年代在臺灣從夜市擺攤賣服裝起家,賺得第一桶金後迅速辦起了服裝廠,産品一時間遠銷海外。白手起家的夫妻倆,成為臺灣那個錢淹腳目的年代成功者中的一員。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大陸沿海城市開放,父親連約翰和朋友搭夥來旅遊,沒想到三個星期後打回家的第一通電話,開口就是要200萬美金,他們要在上海創辦一家服裝廠。於是,就有了父親和朋友名字合成的“麥可將”品牌。

  伴隨上海經濟轉型,2009年連約翰將工廠遷往江西,原廠房改成了用於出租的辦公樓,交給連泰瑞打理。

  轉型

  可是,設施破舊的老廠房根本租不出好價格,而四週新的寫字樓又一座座建起來。連泰瑞看著自己貼著馬賽克的老樓就頭疼。

  連泰瑞從小喜歡藝術,只是在上大學時,為了傳承家業,被父親勒令改選了紡織管理專業。

  父親早年間給他關上的門,這時忽然露出了一條縫隙。他想起了臺灣的華山文創園。

  我的舊廠房拿來做文創園,原來所有的缺點就都成了優點。

  連泰瑞興奮得一個晚上睡不著覺,因為自己的興趣和責任終於找到了契合點。

  承諾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連泰瑞向父親提交了一份幾十頁的計劃書,歸納了兩個重點:

  1、需要2000萬元人民幣。

  2、七年內莫問盈虧。

  父親端詳這份計劃書時,陪立一側的連泰瑞很是忐忑。他非常明白,靠一件件服裝攢下家業的父親,對商道有著自己的理解。他沒有信心能夠打動父親。

  可是很意外,父親只考慮了幾分鐘,就——同意了!

  打動父親的是連泰瑞對大陸經濟轉型趨勢和上海文創業發展前景的研判。

  有了這些,那兩個“重點”就不是重點。

  行動

  之後的三年時間,連泰瑞頻繁往返兩岸,向臺灣成熟的文創園區取經。在結合老廠區的實際情況後,他最終定下了自己的目標——做一個獨一無二、全體驗型的文創園區。

  連泰瑞對入駐的文創業者提出了三個要求:

  1、必須有體驗。

  2、必須有獨特的空間氛圍。

  3、必須配合園區的營業時間。

  對於符合條件的文創業者,如果對方願意來,連泰瑞就給出優惠的待遇: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半價,第三年按三年前的行情價收租。

  要知道,這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

  對於那些不願意來的,只要是連泰瑞認可的,三顧茅廬也要去説服對方。比如臺灣的紙箱王,他就追了三年,最終感動了紙箱王創始人黃芳亮先生。

  興業

  幾年來,麥可將文創園區陸續引進紙藝、鐵藝、陶瓷、玻璃、木工和文教等不同文創業態,共40家兩岸文創企業入駐。

  因為連泰瑞堅持園區文創業態不能重復,幾年來這裡的文創業者們形成了非常良性的合作關係。來自海峽兩岸、使用不同材質的藝術家們,相互學習,互相合作,創造出一件又一件的文創佳品。

  我們將最堅硬的鋼筋,做成柔美的裝置藝術,把最柔軟的紙,做成了可以載人的火車,突破想像力的極限,這就是文創的魅力。

  每一件新作品的誕生,都讓連泰瑞感受到幸福,這個園區實現了他兒時對藝術的夢想。

  連結

  園區裏“木忘初心”創始人黃上智先生,是在兩岸都比較知名的木藝匠人。他創作的木藝作品“兩岸一夢”,將兩塊木板用中國最傳統的工藝“榫卯結構”無縫地拼接在一起,寓意兩岸就像一艘心連心的船,向著同一個方向駛去。

  文創,來源於文化、歷史和藝術。

  這是連泰瑞對文創的定義。

  共同的文化、歷史和藝術,是兩岸的根,連泰瑞通過這個文創園,在兩岸間搭起的了一座文創的橋梁。

  也因此,他在自己的園區裏為臺灣青年設立了眾多的實習崗位;他還聯合上海的臺商們,為那些有志於在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提供機會,今年年初在和臺中市長盧秀燕的一次會談中,就承諾他們將一起為臺灣青年提供3000個就業崗位。

  連泰瑞説,他希望這些臺灣年輕人睜開眼睛、張開耳朵、打開心扉,去看看真實的大陸,去獨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