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交流與合作中攜手共同成長進步(兩岸聚焦)

2019-10-08 13:2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暑期,眾多臺灣學子通過赴大陸實習實踐感受中華文化,收穫真摯情誼,實現青春價值,邁出多彩人生的關鍵一步。在交流與合作中,兩岸青年攜手共同成長進步。

  到重慶解放碑拍“快閃”,到中關村大街體驗創新創業,到廣州地鐵一線參與檢修,到陜西兵馬俑感受古代文明……今年暑期,許多臺灣青年學子赴大陸實習實踐,親身體驗風土人情、感受中華文化、結交新朋友、學習新技能、提升自我,一路深厚情誼,一路收穫滿滿。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我們來了。”從小吟誦的古詩詞中的地名、在大陸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裏看過的風景、祖祖輩輩唸唸不忘的故鄉……暑期實習實踐為臺灣青年打開了一個深入了解各地風土人情、感受中華文化的窗口,也讓他們對這片土地産生了特殊的情感。

  登武當,探少林,看熊貓,爬長城……1200多位來自寶島臺灣百餘所高校的臺灣青年參與了“2019年全國臺聯第十六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00後”營員王辰禾登上長城時説,“以前看過爺爺奶奶登上長城的照片,這次我也爬上了長城,回去後給奶奶看,這太有意義了。”

  “抵達重慶當晚,我就被它燦爛的夜景深深吸引,依山而建,燈火輝煌。”臺灣嘉義大學楊日豪暑期來到重慶實習,“洪崖洞的夜景、解放碑的文化、麻辣鍋的震撼……重慶炙熱的天氣也無法阻止我探索這個充滿魅力的城市。”

  對臺灣大葉大學的趙佩慈而言,到湖南參加夏令營既是“初見”,也是“回家”。雖是第一次邁上三湘大地,趙佩慈卻有著“久別重逢”之感,因為這裡是她曾祖父的故鄉。“我一直期待能回祖籍地看看,這次終於成真了。”趙佩慈表示,未來回湖南發展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臺灣中山醫學大學學生唐德惟是江蘇省臺灣大學生實習就業特訓營中的一員,他説,“小時候我就讀過端木曬書和徐福東渡的歷史故事,但這些知識也僅僅停留在書本上。今天能夠實地參觀,如此近距離、真實地感受中華歷史文化,特別震撼,真的是不虛此行!”

  西安古城裏寄託著另一批臺灣青年的記憶:在關中畫院體驗“六藝”,在兵馬俑博物館感受古代工藝,在華清宮欣賞“長恨歌”歌舞,觀大明宮,登大雁塔……歷史的畫卷就這樣鋪陳在他們面前。“青春online行兩岸”營員、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的臺灣學生陳韋廷感嘆,“我深切感受到了華夏文明的魅力與厚重”。

  “最捨不得的當然是在這裡認識的老師、同事和朋友。”暑期結束,陸續返回臺灣的學生們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在大陸結識的新朋友。

  在候機室準備返回臺灣的林倪均還在一條接一條地回復朋友們發來的消息,“沒想到臨走前大家都給我發來了祝福。”剛來上海參加“臺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項目時,林倪均把從臺灣帶來的鳳梨酥、牛軋糖等特産送給實習單位的同事們,“當時也沒想太多,就是初來乍到表示禮貌嘛。”即將離開時,同事回送的家鄉特産讓她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有位同事週末回紹興老家,竟然為我端了一籠她媽媽親手做的小籠包來上海。”林倪均動情地説,“我覺得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小籠包了!”

  “2019年的夏天,有種花椒的味道在發酵,這是一個體會職涯的旅行,一個觸及人情、走過生活的浪漫旅程,留下的是偶爾劃過思緒還會悸動微笑的暖心記憶。”臺灣成功大學經濟係大三學生楊凱婷這樣記錄自己在重慶的實習時光。除了在三峽擔保集團擔任實習生外,楊凱婷還和夥伴們一起參加解放碑“快閃”活動、湖畔音樂節……實習活動豐富充實,“我真切地融入到重慶的衣食住行中,充分感知重慶現代都市的璀璨美好、高速發展且相容並蓄的廣闊胸襟,無處不令人動容”。不過,讓楊凱婷最感動的還是這裡的朋友們,“我喜歡重慶的風景和文化,更喜歡這裡的人,我一定會常回來走走的。”

  “分部的工班長對我特別上心,給我制定了完整的實習計劃,不僅犧牲休息時間為我培訓,還特意讓技術員帶我去車輛底下查看每個部件,為的都是讓我多學點東西。如此細緻的指導讓我十分感動。”臺灣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系的大四學生葛綜棠在廣州地鐵5號線魚珠車輛段擔任維修實習生。有一次他主動申請上夜班,從夜裏一兩點開始一輛一輛地檢查停在車庫的地鐵,由於工作時必須身著沉重又不透氣的安全裝,周圍的環境也封閉悶熱,全部檢查完時葛綜棠早已渾身濕透。“走出車庫那會兒天已經亮了,真切的付出讓我感覺和這座城市的聯結更密切、和這裡的人更親近了。”

  很多臺灣學子認為到大陸實習實踐是“踏出舒適圈”,因為和臺灣相比,大陸的生活節奏更快、壓力更大。但同時他們更認為,這裡還有更多的機遇。

  一年前,林倪均在清華大學交換學習時,就産生了赴大陸發展的想法。回臺灣後,法學專業的她自學並通過了大陸的司法考試。“這次在上海律所實習的經歷讓我心裏這顆種子繼續發芽,同事們的專業和熱情也讓我更加有信心。”林倪均説,“回臺灣後我就打算著手來上海找工作了。”

  楊日豪9月前往清華大學深造,並計劃完成學業後留在大陸發展。“暑期擔任研發技術部開發助理的經歷,讓我實際運用了管理專業的知識,熟悉了各部門的辦公流程,這讓我對融入這裡的生活和工作更有信心。”

  暑期實習實踐不僅讓臺灣青年有了更多元的未來選擇,也讓兩岸交流尤其是兩岸青年交流更加深入。

  來自臺灣中原大學的張林軒在昆山市參加實踐活動,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百企千戶萬人”垃圾分類公益活動。“臺灣垃圾分類走在前列,我們臺灣大學生走進社區與居民深入交流,倡議垃圾分類,並用情景演繹的方式分享自己在臺灣的垃圾分類實踐。”他認為這是特別有意義的事,“兩岸類似的活動,能讓兩岸同胞有更多的借鑒和交流,能讓兩岸青年一起成長進步。”

  陳韋廷和同樣就讀中國人民大學的臺灣學生徐博皓這個暑期沒有返回臺灣,而是選擇繼續留在北京“臺灣創客驛站”實習。“剛來北京創業的臺灣青年常常到這裡尋求幫助,我們的工作就是協助他們解決難題。”當時來大陸求學多虧了高中學長學姐的引導和鼓勵,如今他們已經決定未來留在大陸工作,也希望這樣的互助能傳遞給更多來京發展的臺灣青年,“為兩岸交流做一點自己的貢獻”。

  隨著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通過暑期赴大陸實習實踐。兩岸青年正是在不斷交流與合作中,攜手共同成長進步,如同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與臺灣青年交流時表示,“作為中華兒女,我們都是追夢人,大家要努力奔跑,追夢、築夢、圓夢”。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