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學者探討推進融合發展 尋求“兩制”臺灣方案

2019-07-31 08:4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南寧7月30日電 (記者 路梅)今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推進中國和平統一的五項重大主張。正在廣西南寧參加第28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學者7月30日圍繞如何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尋求“兩制”臺灣方案展開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指出,大陸追求的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並由此形塑共同的政治認同。就統一方式而言,和平統一對兩岸成本最小,對同胞福祉最大;就統一的內涵看,“一國兩制”是對臺灣最大的照顧,是務實可行的最佳方案。無論在統一前還是統一後,“一國”前提下的“兩制”都應該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和巨大的空間,需要兩岸通過政治談判共同充實和發展。

  他認為,“遏獨維和”與“融合促統”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兩岸關係的兩大主題。鋻於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島內“臺獨”勢頭上升、兩岸關係風險增大,大陸要始終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做最壞的打算、力爭最好的結果。另一方面,應全力推進“融合戰略”,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中國人幫中國人,加強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合作,是實現兩岸融合發展、邁向和平統一的必經階段和基本路徑,也是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大基礎性工程。

  與會學者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之後,大陸學者密集提出對未來的種種想法與安排;而“一國兩制”卻在臺灣屢屢被污名化。臺灣《中國時報》兼《旺報》言論部總主筆戎撫天認為,一方面是大陸對兩岸關係發展走向具有自信,另一方面則顯示臺灣社會對“一國兩制”仍抱有疑懼。大陸應以實際行動破除這種心理,化解敵意、推進融合;臺灣須通過深化與大陸的往來,重新認識大陸、認識自己。危機和轉機往往在一念之間。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張建提到,探討“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過程為臺灣民眾提供了認知、理解乃至參與“一國兩制”的機會,也是大陸傾聽和探索臺灣民意的機會,有利於逐步消除臺灣民眾對“一國兩制”的負面看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周志懷則指出,民進黨執政下的臺海對立強度不斷升高,將加劇臺灣的衰落。臺灣如果無法拿出自己有效的統一方案,在未來的兩岸談判中將居於下風與劣勢。

  與會兩岸學者對大陸方面提出惠及臺灣同胞的“31條措施”所産生的積極效果均表肯定。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列舉該機構多年的民調結果並指出,雖然兩岸關係短期內呈現“民進官退”的趨勢,但大陸已經通過成功的治理模式吸引臺胞赴陸就學、就業、生活。

  臺灣成功大學政治系主任周志傑指出,經濟與産業的發展與升級以及區域産業鏈的持續聯結與鞏固,才是確保臺灣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具有話語權及能動性的根本之道。臺灣朝野各界若再不評估風險、把握髮展機會,則經濟江河日下的趨勢將不易扭轉。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提出一系列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具體建議,例如在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先試區”,廈門與金門、連江與馬祖建設“兩岸區域融合發展示範區”,考慮兩岸的差異性、互信的脆弱性、民意的多元性,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先單邊後雙邊”的“特區”模式加以推動,逐步由經濟、社會、文化層面向政治(安全)層面拓展,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