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哉,青海!壯哉,青海!——兩岸記者青海參訪紀行

2019-06-29 08:0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西寧6月28日電(記者齊湘輝 李琳海)全程近3000公里,途經7個市州、17個縣,最高海拔4829米……20至28日,來自兩岸20多家媒體的30多位媒體人走進大美青海,親身感受青海的大山大水,成就一段難忘的回憶。

  “一路上可以説是驚喜連連。”臺灣《大成報》記者李光大感慨,9天的行程雖然辛苦,卻讓他感受了一個壯美立體的青海。

  高原上的美景

  對於李光大來説,黃河源頭、三江源、年保玉則……這些過去地理書上的名詞,通過此次參訪,已成為他回憶中美好的畫面。

  從西寧出發,參訪團遠赴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乘車將近100個小時。車窗外,雪山遙遙在望,草原碧綠如洗,牛羊安然地吃草,彩色的經幡點綴在綠絨毯上……雖然路途遙遠,李光大一直拿著手機不停對車窗外拍攝,少有休息,生怕錯過了美景。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太渺小。”他説。

  臺灣資深媒體人任以芳有同樣感觸,在人間仙境果洛州久治縣年保玉則,面對開滿格桑花的草地、如夢如幻的仙女湖、雲遮霧繞的皚皚雪山,她一邊不停驚嘆“好美啊”,一邊馬上抓緊時間做了個直播,和兩岸網友分享看到的美景。

  青海的美來之不易。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留住美景,青海近年來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關停了包括年保玉則、青海湖鳥島等景區,保住人間的一片凈土。

  得知青海省近年來在環保所做的努力時,李光大頻頻點頭,“為了人類的發展,人和自然需要達成和諧”。

  雖然有些人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但兩岸媒體人依然登上了海拔4610米的果洛州瑪多縣措日尕則山的頂峰。親眼目睹黃河源頭的壯美景象,大家覺得“非常值得”。

  雪山下的脫貧路

  車行至阿尼瑪卿雪山山腳,下了高速,道路變得坑坑洼洼,車輛不時顛簸起來,就這樣晃到了果洛州瑪沁縣下大武鄉年扎村,一個尚未摘帽的貧困村。

  這個海拔3900米的藏族高山草甸地貌村,資源稟賦差,除了畜牧業沒有其他産業。從2014年起,村裏在幹部的帶領下走上了合作社脫貧致富的道路。

  32歲的肉保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5年前作為幫扶貧困戶,肉保全家加入村裏的畜牧合作社,以勞力入股。加入的第一年,全家人就拿到了4萬元的村集體分紅,之前肉保家每人平均年收入才600元。

  對於肉保的脫貧致富故事,兩岸記者十分感興趣,將他團團圍住,數臺錄影機對準了肉保。

  “肉保,有錢後有什麼打算?”臺灣中天電視記者李宗芳問。

  “攢著錢想開個加工廠,加工羊毛。” 肉保笑了,高原紅的面龐很燦爛。

  ……

  年扎村扶貧第一書記扎西鬧吾信心滿滿地説:“現在全村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年底脫貧沒有問題!”

  看到肉保的笑臉,《人民政協報》記者修菁很欣慰:“跨越幾千公里,看到了他們的脫貧故事,真心為他們開心!”

  廢墟上的新玉樹

  玉樹藏族自治州是本次行程的最後一站。車輛到達玉樹州府時已是夜晚,燈火輝煌的繁華景象讓記者們不敢相信9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廢墟。

  2010年4月14日,玉樹遭遇7.1級強震,2698人遇難、270人失蹤。就在當年的這片廢墟上,玉樹人建起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新玉樹。

  站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當代山山頂觀景臺鳥瞰新城,色彩明快的藏式住宅錯落有致,四縱十五橫的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

  中國新聞社記者、95後小夥王捷先説:“看到玉樹在短短幾年間在全國各界的幫助下重新建立起來,我重新理解了民族團結的意義。新玉樹的今天得來不易。”

  玉樹州博物館是災後重建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完好地展示了三江源生態之美、藏族民俗及宗教文化之厚重。參觀完後,臺灣亞太新聞網記者梁昭玉收穫良多:“感謝博物館的修建,完好地保存了玉樹地區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

  在來青海之前,梁昭玉就對青海的岩畫有濃厚興趣,這次在博物館看到了玉樹通天河流域的大量古岩畫,十分激動。“地震能摧毀建築,但摧毀不了我們的民族文化,這流淌在兩岸人共同的血脈裏。”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