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攜手推好戲:珠聯璧合 相映生輝

2019-02-26 08:3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説,上世紀90年代,大陸有最好的崑曲演員,臺灣有最好的崑曲文化人與觀眾,如此結合就撐住了底盤。而往前一步,也就成為最好的製作團隊與最好的昆劇演員形成的黃金組合。

  從青春版《牡丹亭》到時下新編昆劇,臺灣製作團隊與大陸崑曲演員的合作模式,已經行之有年。江蘇省昆劇院去年底與臺灣舞臺劇導演王嘉明二度合作,在臺北、高雄兩地演出新編昆劇《西樓記》。楚江一曲連兩岸,崑曲新創今何如?記者日前就此採訪了該劇主創。

  “導演也是在給我們開竅”

  《西樓記》指導老師兼演員、江蘇省昆劇院名角計韶清説,傳統戲曲原本沒有導演,導演的概念是從西方來的。以前有老師説戲,那個人未必是非常好的演員,但什麼都懂,就承擔起導演的職責。自己如今從事崑曲演出近40年,該劇青年主演近20年,會有種習慣思維,在戲曲小圈子裏打轉。找非崑曲從業者來排戲,會提供新的思維。

  崑曲名家、《西樓記》藝術指導石小梅認為,“王嘉明還是動了點腦子的。”作為新劇導演,王嘉明在劇本上為每一場戲與明末清初傳奇原著的對應認真標注。“他希望不要把原來的東西裁剪太多,能夠把傳統的東西傳承下來。我也很贊成這樣的創作理念。”

  《西樓記》男主角扮演者、“中國最忙崑曲小生”施夏明告訴記者,之前自己基本跟戲曲導演合作,他們能直接幫忙編排、設計動作。王嘉明雖不會在具體表現手段上給出提示,但對於人的情感把握非常準,戲的整體架構也好。“這些都是作為導演很重要的能力。”

  “不同於常規的戲曲想像,王嘉明導演可能會説,這時候這個人物,説不定是這樣的心情,可不可以換一種表演,換一種感情。這其實也是在互相學習。”《西樓記》女主角扮演者、崑曲知名旦角單雯對記者説,導演也是在給我們開竅,換一種思維去揣摩人物。

  王嘉明告訴記者,現在不是用封閉的眼光去看崑曲,而是從劇場性去看它。很多年輕人才會説,崑曲真好看,很厲害。他自言不懂傳統,提供的是當代思路,並一直在找兩者的交融點。“崑曲我是越做越不懂,因為它背後有太多細緻的東西,對我來講也是學習的過程。”

  兩岸製作團隊各有韆鞦

  “臺灣製作團隊的包裝,大陸演員的表演,結合在一起,就是最完美的。”單雯説,臺灣的製作團隊非常嚴謹,工作上很認真。江蘇省昆劇院演員們每次排練,臺灣團隊都會給工作表,絕對是按表行事,這種態度值得學習。

  在單雯看來,兩岸製作團隊各有所長。“臺灣的舞美團隊真的挺有想法,他們不想破壞傳統的東西,但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大陸戲曲在燈光舞美等方面也開始創新,這是在互相借鑒和學習。

  單雯回憶説,江蘇省昆劇院與王嘉明首次合作是2012年的新編戲《南柯夢》,螞蟻國的夢境中,傳統舞臺的一桌兩椅仍在,但質感有別於木頭桌椅,而採用了鐵質材料,上面鋪了毛茸茸的東西,讓人感覺好像真的置身槐樹之中。“這就是創新,本體並沒有變,這樣的創新就是好的。”

  在施夏明看來,大陸知名話劇導演田沁鑫執導的昆劇《1699桃花扇》2006年創排出來,它的舞臺到現在仍然不過時,在視覺呈現上極簡,像中國水墨畫一樣,看上去留白很多,但又包含非常大的資訊量。“這其實是中國審美比較高級的地方。”

  “《1699桃花扇》是大陸的團隊在製作,但也做得很有新意,沒有失去崑曲原本的韻味。”單雯説,只要不破壞崑曲表演的虛擬性,保留傳統的一桌兩椅表演形式,其他任何手段都是在輔助表演。比如在《1699桃花扇》舞臺的鏡面地板上,燈光打上去有種水波盪漾的效果,但是表演沒有變,這樣是可行的。

  臺灣戲迷鍾愛傳統文化

  王嘉明告訴記者,大陸的崑曲演員會説,現在是崑曲在大陸的黃金年代。演出比較多,觀眾的反響也好。10多年前便開始赴臺演出的施夏明認為,“最好的崑曲演員在大陸,最好的崑曲觀眾在臺灣”,其中關於觀眾的説法已不大適用。“大陸觀眾素質不斷在提高,尤其是年輕觀眾接觸崑曲,對於崑曲的認知也在提升,知道用怎樣的狀態去欣賞它。”

  施夏明認為,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推動崑曲復興不可忽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國家層面對傳統文化的扶持加強,政策上也給予很多支援幫助。”大陸如今注重加強年輕人傳統文化教育,他也經常參與校園推廣講座,每年至少有十幾場。

  10來歲便有過赴臺演出經歷的單雯説,臺灣的戲迷非常喜歡大陸的演員,從前的老戲迷,現在還是堅持只要有戲就來看。“臺灣的戲迷還是非常鍾愛中國傳統文化。”幾年前赴臺演出《南柯夢》,單雯發現有許多平時不看崑曲的觀眾也走進了劇場。“臺灣觀眾喜歡看舞臺劇,有些人是第一次接觸崑曲,《南柯夢》把他們帶進了崑曲的世界。”

  單雯説:“大陸市場比較大,觀眾更年輕。臺灣老觀眾更多一些,有些固定的曲友會來看戲,新觀眾這些年也在增加。”“臺灣觀眾非常禮貌,劇場禮儀很好,期間絕不會有打電話的聲音。”施夏明説,演員謝幕時也能充分感受到臺灣觀眾的熱情。

  “崑曲需要跟現代接軌。如果它就是600年前老古董的樣子,演員唱得再不夠好,年輕觀眾肯定沒興趣。”施夏明認為,時下崑曲與搖滾電音的跨界融合,其實提高了崑曲傳播度。崑曲還可以多跟文創結合。“一件可愛的文創産品,可能就能帶領一些人進入崑曲這個圈子中來。先把他們引進來。”(記者 張盼)

[責任編輯:楊永青]